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上方蓝字“核电那些事”→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就能快速找到我啦。请一定要给我一个星标!

纪录片《新核能时代》导演Oliver Stone在接受访问时,被问到

作为一名曾经反核的著名导演,为什么会拍一部核电的记录片?

他直截了当回答。

对气候变化的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核能时代》(Nuclear Now)这部纪录片中,Oliver Stone主要论点是:

我们应该应该重新认真看待过去遭到误解的核电,原因无他,就是气候变迁。当全球80亿人都要过上现代生活,核电是唯一能帮全球快速脱碳的稳定能源解决方案。

Oliver Stone认为,自核电从20世纪中叶开始发展,遭到诸多误解,来自煤炭和石油利益集团的资金,散布对低阶辐射的恐惧,更把「核武」和「核能」混为一谈。

尽管三哩岛、切尔诺贝利与福岛事故,加深人们对核能的疑惧,然而现实是,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死亡,远比核事故来得多。

挑战主流论述,一生的信仰

但他曾是好莱坞最主流的导演之一。在1980、90年代,史东曾因为《前进高棉》、《谁杀了甘迺迪》与《华尔街》等片,而获得9座奥斯卡金像奖。

2017年,Oliver Stone发表了长达4小时的普京访谈录纪录片。他的用意在让美国人更了解俄罗斯的想法,以避免两国爆发战争,但这部作品却被美国主流社会批评,认为他替独裁者喉舌。

核电工业缘起于俄国和美国,日本、韩国、瑞典与法国也使用大量核电。如果30年前,全球就努力发展核电的话,如今我们的电力就会有8成来自核能,而非化石燃料,气候变迁可能根本就不是问题。

环境运动者们总是担心辐射性和核废料,但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核废料而死。然而,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每年却造成数以万计的死亡。

过去许多人把核电跟核武混为一谈,但其实他们根本就是两件事。希望这部片可以清楚解释他们的不同。

Oliver Stone过去其实也是反核份子。在反越战与反核电并行的时代,Oliver Stone也跟着一起反核,但是对核电态度改变的时间点,发生在2006年。

美国前副总统高尔的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让所有人注意到气候变迁。但是Oliver Stone发现,这部片谈论取代化石燃料的解方,却只提出再生能源,认为核电不切实际。

我猜主要原因是,高尔是根据过去的美国经验,认为核电不可行、太昂贵。但我们看到日本、俄罗斯、中国、法国的经验,都证明核电的确是可行的。

全球有80亿人口,当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需要的电力愈来愈多,也希望过上美国人富裕的生活,中国目前正在兴建20多座核电机组,2030年左右要突破百座。印度也在兴建核电,Oliver Stone认为这都是对的方向。

而在美国,Oliver Stone认为认为最令人兴奋的点在于小型模组化核电机组(SMR),已经有愈来愈多企业投入,希望加快脱碳速度。

史东参访美国能源部辖下的爱达荷国家实验室,瞭解核能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福岛没人因核灾而死,是海啸杀人

在拍摄与研究的过程中,Oliver Stone最惊讶的点是人们对于核电的无知和惧怕,从美国滥觞,一路扩散到德国。

其实在福岛灾害中,没有一个人因为核污染而死亡,死伤的主因是海啸,但还是让德国提前停掉了效能极佳的核反应炉,这可以说是愚蠢的罪行。

事实上,核能的污染议题被夸大了。没有人因为核废料而死,但每年死于化石燃料污染的人数以万计。

Oliver Stone常引用绿色和平创始人之一Patrick Moore的一段话,「我们做对了很多事,例如保护鲸鱼和抗议开采石油,但有一件事我们做错了,就是反核运动。」

好莱坞只拍英雄片,但灾难已在家门口

主流美国电影发行商,包括Netflix,全都对这部片不感兴趣。Oliver Stone于是自己找发行商,举办小型放映与座谈会,但主流媒体也没兴趣报导。

因为这部片谈论的议题比较争议,目前在法国和英国参加影展,做小型放映。德国市场,我们还在努力。目前台湾应该是唯一有代理商的亚洲市场。

令人欣慰的是,年轻观众比较愿意接受这部影片,因为他们不像上一代如此惧怕核电。

电影是娱乐事业,要娱乐才能赚钱。

但现在的好莱坞电影都是发生在未来、充满新科技的灾难片,然后会出现一个英雄拯救世界。

灾难现在就发生在家门口,我们曾经有答案,只是它被忘记了。

这部片即将在COP28气候变迁峰会期间到迪拜杜拜播出,希望可以让更多人理解,世界需要核电。

这酒也是核技术哦

以后买辐照酒,找核趣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