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迪亚斯宣称的“室温超导”发现,曾让全球科学界为之一震,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而,近日,《自然》新闻团队援引的一份124页的法庭文件称,罗彻斯特大学一项长达10个月的调查发现,迪亚斯存在伪造实验数据伪造和抄袭等多项不当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迪亚斯用学术生涯,演绎了什么叫做学界表演艺术家。

2013年,迪亚斯在哈佛大学研究金属氢,一搞就是好几年。

2017年1月,他声称利用金刚石压砧(diamond anvil cell),搓出了金属氢[1][2]。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快就受到了业内的质疑。

面对众多的质疑,迪亚斯却表示:

他们可以将氢样本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以上的位置,同时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抛光钻石的尖端,这样就可以消除可能损坏钻石的不规则之处,从而达到更高的压强。

他们得到的压强高达495 GPa(约海平面大气压力500万倍,超出钻石抗压强度的数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质疑者或认为迪亚斯的压强根本达不到,或认为观察到的氢金属其实是氧化铝……

为啥这么多研究者质疑呢?

因为迪亚斯的方案同样完全无法复现。

当年《Nature》就对这个学术事件进行了积极的吃瓜。

这篇名为《物理学家怀疑金属氢的大胆报道》的文章,详细写了其他研究者对迪亚斯的质疑。

但这并没有阻挡迪亚斯的学术事业。

2017年,迪亚斯凭借搓金属氢成为了罗切斯特大学机械工程系和物理与天文系的助理教授[3]。

手搓金属氢,对于迪亚斯来说,毕竟难度太低了。

他很快就换了一个新赛道,手搓室温超导材料,并成功在《Nature》上进行发表[4][5]。

至于方法嘛,当然是继续用金刚石压砧大力出奇迹。

迪亚斯手搓金属氢,手搓温超导材料为他换来了一身的荣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时代》百大新人

然而其他研究者,却发现迪亚斯大力飞砖搓出来的奇迹,怎么都复现不了。

从202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迪亚斯进行质疑。

甚至还传出了剽窃风波[6]: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迪亚斯继续在《Nature》上发论文。

甚至3年后,学界对迪亚斯的质疑声满天飞的时候,《Nature》还上了一篇论文[7][8],也就是去年争议非常大的这篇论文。

论文中,表示迪亚斯大力飞砖搓出来的氮掺杂的氢化镥(LuH2±xNy)可以室温超导。

而中国团队对此相反实验结果的论文,《Nature》也是火速刊登[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ature》美其名曰鼓励学术争论,但怎么都有一种准备收网的架势。

没过多久《Nature》便亲自下场,甩出罗彻斯特大学长达24页的法庭文件,重锤迪亚斯实验数据伪造和抄袭等多项不当行为。

迪亚斯的造假方法,也延续了大力飞砖的传统,那就是直接抠图。

嗯,与其说是抠图,不如说是截图。

把否定的图像结果,隐藏起来,变成薛定谔的结果,那就可以直接下一个肯定的结论了。

这能复现才是有个鬼了

从2017年开始,迪亚斯就争议不断,前前后后撤稿数量达到9篇。

他基本上就是被《Nature》给捧上去的,即便是在面对大量学者质疑的大前提下。

最后迪亚斯搓个大的,暴雷了。

《Nature》又高举学术打假的大旗,再回吃一波流量和争议,赚麻了。

最后不禁要问:

这是迪亚斯的个人问题,还是《Nature》的问题,还是室温超导领域的问题,甚至是整个学术圈的问题?

围绕整个事件,我最佩服的还是何教授。

虽然何教授,因为薛定谔的吃翔火出了圈。

但他的视频都对室温超导进行了专业而系统的分析。

可谓是抽象、专业两手抓。

没有专业的底气,哪来霸气的抽象。

参考

  1. ^Dias, R. P. & Silvera, I. F. Preprint at http://arxiv.org/abs/1610.01634 (2016).
  2. ^Dias, R. P. & Silvera, I. F. Science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al1579 (2017).
  3. ^https://www.rochester.edu/college/ourfaculty/new1718.html
  4. ^Silvera, Isaac F., and Ranga Dias. "Phases of the hydrogen isotopes under pressure: metallic hydrogen." Advances in Physics: X 6.1 (2021): 1961607.
  5. ^Snider, Elliot, et al. "RETRACTED ARTICLE: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a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Nature 586.7829 (2020): 373-377.
  6. ^Garisto, Dan. "Allegation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mount as physicist makes his biggest claim yet." Physics 16 (2023): 40.
  7. ^Hilleke, Katerina P., et al.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superconductivity of N-doped lutetium hydrides at kbar pressures." Physical Review B 108.1 (2023): 014511.
  8. ^Dasenbrock-Gammon, Nathan, et al. "RETRACTED ARTICLE: Evidence of near-ambient superconductivity in a N-doped lutetium hydride." Nature 615.7951 (2023): 244-250.
  9. ^Ming, Xue, et al. "Absence of near-ambient superconductivity in LuH2±x N y."Nature620.7972 (2023): 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