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国风文艺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如枚和梁从诫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在民国这样一个动荡,民智初开的时代,生作女儿身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太多的大山压迫在女子弱不禁风的身上。

周如枚的出生已经比当时的人要幸运得多,她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周培源是北京大学的校长。 后来她还嫁了一个好人家,丈夫名叫梁从诫。

梁从诫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他的父亲母亲,全中国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梁从诫的父亲是梁思成,母亲是林徽因。 是了,周如枚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公子,做了林徽因的儿媳。

梁从诫与周如枚,梁思成与林徽因,一样的是郎才女貌,不一样的是结局收场。 林徽因和梁思成风雨同舟、不离不弃,后世传为一段佳话。

但周如枚并没有相仿婆婆,而是在丈夫梁从诫人生的帆船搁浅时狠心地选择了离开。 只是离婚还不算,她还把儿子梁鉴改名为周志兵,之后改嫁他人。 这样绝情的做法与梁家对周如枚的厚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梁从诫本该恨的,但是并没有。 梁从诫从未和别人说过半句周如枚的不是,没有贬低过她半分,即便是到了他的晚年,周如枚已经离开了人生,在面对记者时,他依然用心的维护着他的初恋周如枚。

为什么一个选择狠心离开,另外一个则选择傻傻的维护。 只是一个绝情,一个痴么? 梁周两人的纠葛,或许要从孩提时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说起。

多数人的爱情,在“相识”这个第一步就非常的不顺。 能遇到一位真爱,就已经足够的幸运。 正因如此人们才会那么推崇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如果在我们生命的最初就能遇见彼此,两个人互相扶持着走完这一生,该多好!梁从诫和周如枚就是这样的关系。

不同于很多文人在世时怀才不遇,离世后才愈发的出名,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当时就是文化界炙手可热的人物。

梁从诫作为这样一对璧人的公子,自然是从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算得上是最脍炙人口的现代诗之一了,不少人都能随口背上几句。

但和许多人理解的不同,这并非是写给梁思成的一首情诗,而是写给梁从诫的。那时梁从诫刚出生不久,林徽因初为人母。

文字有超越时代的力量,现在读来,这些诗句也还能感受到林徽因的拳拳爱子之心。

林徽因和梁从诫

不只是诗,就连“从诫”这个名字也饱含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从诫”的含义是希望儿子能跟随著名建筑学家李诫的脚步,也能走上建筑这条道路。 周如枚呢? 她的父母周培源后世的名气不如梁思成和林徽因,但来头可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培源

周培源是当时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更重要的是,他还出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可以说是与梁家门当户对了。

周培源深受当时先进的西方知识和观念的影响,自然是不会受缚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他不仅对周如枚疼爱有加,对于她的教育也是非常上心,自己也懂得如何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潜力。

在这样的家庭和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周如枚无论是见识还是才气都可以说是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了。

周培源家庭照

但动荡的民国并不是一个可以讲道理的时代,名气才气再大,也可能朝不保夕。 最难能可贵的,是梁周两家的交情。 梁思成和周培源两人在大学时就已经是相识了,毕业后,同学都各奔东西,而他们俩又都同在北京大学教书。

后排左一周培源,前排左一林徽因,左三梁从诫,左四梁思成,右一周如枚

除了周培源,梁思成还和另外几位年纪相仿的教授交好。各自的孩子都会管对方叫“爸”叫“姨”。这些孩子中就有梁从诫和周如枚。

周如枚叫梁思成“梁爸”,梁从诫叫周培源“周爸”。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由于两家交好,梁从诫和周如枚自然也有许多亲密接触的机会,父母双方也有意撮合,亲上加亲。

所以两人摆脱童稚,进入少年时期就已经生出了情愫,再到青年时谈起恋爱,共沐爱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段回忆太过美好,即便是后来周如枚已经带着孩子离开梁从诫,周梁两家断了来往,梁从诫回忆起那段时光时也难免沉醉。 “她的吻直烫到我心底,使我的灵魂震颤,我真的恋爱了。 ”

再大一些,两个人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在所有人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除了彼此,他们还会有其他的人选么?

林徽因对于这个儿媳也是相当的满意。 林徽因本人并不像照片上看起来的那么“平易近人”,坊间一直有传言, 林徽因因为身体原因,情绪总是不好 。 后来林徽因的孙子,也就是梁从诫和周如枚的儿子梁鉴证实了这一种说法。 即便如此,她对周如枚的评价却颇高。 “美貌与智慧并存“。

平心而论,她的五官虽算不上惊艳,但却端庄大方,加上江南女子温婉如水的韵致,让人无法忽视她的存在。 ” 一切都跟童话故事里写的那样,王子与 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从诫

童话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是生活,这才刚刚开始。

起初两个人确实过了一段娴静的、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两人举案齐眉,如胶似漆,白天各自忙各自的工作,偷得半日闲时就一起走走停停,喝茶读书,从诗词歌赋聊到两人的未来畅想。

偶尔也吵些小架,但又很快和好如初。一起长大的两个人,对彼此的秉性脾气都太过了解。 当结婚的新鲜感褪去,日子趋于平淡时,一个小生命诞生了,为这个小家又注入了新的生机。

两人为孩子取名“梁鉴”。 原来聊的都是风花雪月的事,仿佛飘在半空中的两个人,因为儿子的到来,也更加有了过日子的实感。 柴米油盐不够浪漫,但却踏实恬静。

梁从诫

日子如同一条河流一样,一直平静流淌,两个人只须用余生等着孩子慢慢长大。 但命运最喜欢捉弄人,打你个措手不及。

变故说来就来,梁从诫先后接到了两个消息。 好消息是他被调到了北京参加工作。 坏消息是他被通知要去到江西的农村参加劳动。

梁从诫回家告诉了妻子周如枚,他被安排去江西参加劳动的消息,梁从诫自己都还在郁闷的心情中没有回过神来,周如枚已经向他提出了离婚的要求,毅然且决绝。

周如枚的这个决定对于梁从诫来说,无异于落井下石。在梁从诫最需要周如枚支持的时候,周如枚把自己从这个小家,抽身了,还带走了孩子。 周如枚做得未免有些残酷冷血,但梁从诫并非不能理解妻子的用意。

因为如果她不这样做,那么不仅是她自己会被梁从诫拖下水,甚至整个周家都会受牵连。 这不是夫妻同心戮力就能跨过去的坎的。 孩子还小,夫妻至少要有一方能留下来照顾孩子。 不管是梁从诫还是周如枚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不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但人到底不是机器,人是有感情的。 面对相识了几十年的妻子,突然提出的离婚要求,梁从诫还是怔在了原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能说些什么。

不管动机如何,周如枚在梁从诫最艰难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这是不争的事实,周如枚的做法或许合理但并不合情。

周如枚带着儿子梁鉴回到娘家后还觉得不够稳妥,又把儿子改名为“周学兵”,随了娘家的姓。这下,周家和梁家,算是彻彻底底的断了关系。

两个人的父辈曾在他们的那个年代相互搀扶着过了过来,但到了梁从诫和周如枚这一代,这种难能可贵的感情,烟消云散了。

在梁从诫与周如枚结婚的那一年,林徽因已经去世,这对于林徽因来说,反而成了值得宽慰的一件事,至少,时间定格在了最美好的时候。 林徽因并不知道,亲如一家的两家人日后会走向陌路。

梁从诫这样的文弱书生,一下子被放到了江西去参加劳动,自然是很不适应。如果只是些劳累和皮肉之苦,咬咬牙,忍一忍,总是能够习惯的。

更大的痛苦来自精神,自己身份前后巨大的落差,原本的人生像是被拦腰斩断。 梁从诫的前半辈子,几乎都与周如枚有关,两个人牵绊得实在太深。

梁从诫在江西每每想起以前的时光想给自己一些宽慰时,却又不得不想起弃自己而去的周如枚。 梁从诫每次想起周如枚时心上如同被划了一个口子,过往所有的回忆让他快乐并痛苦着。

最磨人的不是苦难,而是看不到希望。这样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梁从诫几欲放弃,但最后还是顽强地熬了过来。 活着本身,就是希望。 梁从诫在江西的经历,是周如枚想不到的,也是不敢想的。 周如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她的绝情保住了周家,但在那时,谁又能真的置身事外呢?

周家还是受到了波及,连日常的生活都变得有些艰难,能给到周如枚孤儿寡母的扶持并不多,所以周如枚不得不又捡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做起了翻译的工作。 早些年做翻译,是追求,现在做翻译是为了糊口。

周如枚虽然没有像梁从诫那样想做本行工作不可得,但前后的心境也有巨大的变化。 曾经爸爸的掌上明珠,现在也是明珠暗投了。

但周如枚还是要比梁从诫幸运的多,她还有自由,甚至还能再自由的恋爱。 周如枚的艰难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她就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谢荣。

谢荣是我国如今的麻醉学泰斗级的人物,为我国麻醉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谢荣

不同于梁从诫与周如枚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周如枚和谢荣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两个人无论是思想价值观还是对事物的看法都出奇的契合,仿佛久别重逢的老友。

起初周如枚并没有往男女之事的方面想,觉得不过是交了一个说得来的新朋友,为她苦涩的生活增添了一些调剂。 但在一次次的相见畅谈之后,周如枚没有办法对谢荣的心意佯装不知了。

说周如枚不对谢荣心动,那肯定是假的。 眼前的这个笑容可掬的年轻人,彬彬有礼,气度非凡,两个人又一见如故,有着怎么也聊不完的话题,每次相见都意犹未尽,才刚分别就开始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但周如枚也不能不对自己现在的处境有所顾虑。 谢荣虽然现在还没有取得多少的成就,但周如枚看得出来,谢荣需要的只是时间。 假以时日,必定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而周如枚呢?周如枚离异还带着一个年纪已经不小的孩子。孩子能不能接受谢荣,谢荣能不能接受孩子,都是周如枚要顾虑的。 还有一个不是现实问题,但可能是周如枚心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梁从诫。

人心都是肉做的,在前夫梁从诫最需要自己拉他一把的时候,周如枚果断地选择了放手,一刻也没有陪梁从诫熬过。 当时周如枚肯定为自己找好了许多的理由,正着说反着说,自己的做法都是无可厚非的。 不把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周如枚是没办法做出这样狠心的决定的。

但当木已成舟,两个人的关系已成定局之后,抛下梁从诫的这一事实还是会不断地拷问着周如枚的灵魂,让她不得安宁。 这样的自己,真的可以幸福么? 这样的自己,真的有资格接受谢荣的追求么?

往后的日子,就能保证没有一点的风波,如果再有坎坷,自己又会带着孩子,一走了之,像抛下梁从诫那样抛下谢荣么? 周如枚有顾虑,谢荣有恒心。 水滴石穿,谢荣凭着自己的耐心和日复一日的陪伴相守,还是撬开了周如枚的冰封的心。

谢荣

之前周如枚担心会重蹈与梁从诫那次一样的覆辙。她只猜到了故事的发展,却没有猜到故事的主角。

这一次,遭遇变故的,不是谢荣,而是周如枚。 接受了谢荣后,两个人很快组成了家庭,一起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奋斗,周如枚也渐渐地把过去放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谢荣是不能带给周如枚像梁从诫那样显赫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但凭借着努力,也让周如枚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因为工作原因,两个人经常需要分隔两地,期间两个人的事业都有所突破。 谢荣把我国的麻醉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周如枚翻译了不少外文书籍,也出席过一些重大场合做翻译工作。

结婚后不久,周如枚又为谢荣生了一个女儿,取名谢兰,寓意希望这个孩子能像兰华一样,蕙质兰心。 再加上周如枚带来的儿子周学兵,也就是原来的梁鉴,两个人也算是儿女双全了。 但这样温馨平静的日子并没有太长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从诫

如果说周如枚和梁从诫的婚姻是被一股巨大的不可抗力从外部瓦解的,那么这一次周如枚和谢荣的婚姻则是从内部分崩离析了——周如枚生了一场大病。

生病后的周如枚,每天都在吃药、打针和看病之间度过,不要说继续做之前的翻译工作,连正常的日常生活都成了奢望。

周如枚是娇惯大的,是周家的大小姐,她不愿意跟着梁从诫一起去参加劳动,她不想受那皮肉之苦,所以她逃了。 但这一次,她无处可逃。 病魔不仅掏空了她的身体,更消磨了她的意志。

她不知道这样痛苦的日子为什么还要继续。 不久后,周如枚在这场孤立 无援的与命运的搏斗中,败下阵来。 1980年周如枚因病去世,当时的她还不到50岁,女儿谢兰也才刚刚12岁,小学毕业的年纪。

与周如枚在梁从诫最需要她的时候选择离开不同,这一次谢荣选择了不离不弃,一直陪着周如枚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谢荣活到了100岁,2021年才安详地离去。 周如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欣慰的也是苦涩的。

欣慰的是谢荣选择了忠诚,周如枚没有选错人;苦涩的是,周如枚当初本也有一个选择忠诚的机会,但她逃走了,梁从诫选错了人。

命运是不公平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但命运又是公平的,它会平等地掀翻所有人。

梁从诫和第二任妻子

不管你是王侯将相、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苦难总是毫不留情地降落在每个人头上。当风暴降临时,我们能做的,唯有忍耐与抗争。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健康或是疾病”这是结婚时的誓言,与命运的抗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婚姻和另一半,让我们至少不会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