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人山位于荣县双古镇宋家塘村,地处荣县、威远、仁寿、井研四县交界处,海拔800米,仙人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像一条腾空飞龙。北端顶峰如龙头高昂;“龙脊”怪石突兀,瘦骨嶙峋;“龙尾”逶迤南垂,全长六里。仙人山不仅具有荣威穹窿地貌的典型特征,更蕴藏着厚重的历史烟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车至半山腰,我们沿着这条登山步道拾阶而上。

登山步道中段视野陡然壮阔,山外有山、群峰叠绕,荣威穹窿尽收眼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中步道湿度较大,不由让人想起了《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据赵熙《荣县志·社祀》记载:“仙人山寺,县北七十五里,唐寺也。崇祯十五年新之,崇冈之颠。奇礓森立,寺握其键。有铁瓦塔。今废。先朝刻石无量,皆俗迹。如‘佛曰仙风’ 等语耳。”现存建筑多为后建,山门楹联为“晚清第一词人”赵熙题写。山中2龛4尊宋代道教造像,由于长期在荒野中任其风吹雨打,风化后只剩3尊残破的雕像,令人扼腕叹息。

进入山门,上行不远是一座小巧的前殿,供奉着一尊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殿后是面阔三间的仙人山寺正殿,整个建筑看应该是后来兴建的,大门两侧放着数块捐建功德碑。

一条陡峭的石梯步直通满满沧桑感的老山门

石梯步道不仅苔痕密布,而且可以看出人工开凿的防滑槽。

石梯步道中段小平台矗立着一对石狮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亥革命后,赵熙至寺,寺僧烹茶,请题山门。今山门已毁,石刻对联犹存,门檐刻有“仙梵花宫”,楹联为“明月来投玉川子,晓云遮尽仙人山。”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语出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下联语出柳宗元《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楹柱长2.05米,宽0.33米,字径0.22米,为隶体阴刻,字迹尚可辨识。

老山门内的左侧墙体毁损严重,居然还形成了一个洞口。

进入老山门后石梯步道变得非常狭窄

沿着蜿蜒的步道一路向上,左侧还有一龛石刻造像,不过造像应该是后来重塑的。

越往上顶,步道落叶越多。左侧岩石上有“慈光普照”题刻,其旁边的小方块估计也是一处题刻。查阅《赵熙题刻辑》后,推断这处题刻可能为赵熙的《登仙人山绝顶》碑。

满满苔痕的“慈光普照”题刻

山顶石头更是奇美,不仅步道直接开凿在石头之上,而且旁边常有题刻,颇具风雅气韵。

回望陡峭的石梯步道,可以想象当年修建时的艰辛和危险。

山顶一条小路直通最高处的铁瓦塔

没有想到山顶居然还有一座石板平桥,名为仙人桥,估计是自贡地区海拔最高的石板古桥了吧。

经过百度识别才知道这是大头茶花

俯瞰仙人山下的高速公路

仙人山制高点正是铁瓦塔,在“5·12”大地震中损毁,现重新修复后命名为玉皇殿。

站在玉皇殿放眼望去,整个视野格外壮阔,荣威穹窿如画般呈现在眼前。

玉皇殿身后几块石头格外险峻,因地制宜直接在石头开凿出一条路。

如此陡峭险峻的山路,直接将同行的朋友劝退。

石头坑内生长的小草,足见其生命力是何等顽强!

踏着落叶沿陡峭的梯步小心翼翼一路向下

赵熙《荣县志·社祀》记载的“佛曰仙风”题刻,四个大字高约1米,宽约0.8米,楷书阴刻。

2龛4尊宋代道教造像,由于长期在荒野中任其风吹雨打,风化后只剩3尊残破的雕像,令人扼腕叹息。

两块巨石之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狭窄山路

这段狭窄的山路全部开凿于石头上,大小不齐,高低各异,雨天行走有点危险。

山石不仅奇特,而且题刻丰富,抬头可见“唐仙遗迹”题刻。

对面山石上有一处风化较为严重的题刻

山石下方也有一处较小的阴刻题刻

险峻山路的尽头居然就是“仙人床”

荣县仙人山风景绮丽、山色奇美,仙人山寺、铁瓦塔、仙人桥、仙人床、道教摩崖造像等历史古迹众多,而且山中还隐藏着丰富的题刻,完美诠释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身临其中,不仅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更有一种独特的时空穿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