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传承两千多年的清明节就快到来了,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清明节,扫墓祭祖,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成俗。

清明时节雨绵绵,墓碑无声风飘飘。低头叩首不能言,寄托怀念孝心见。在传统社会中,清明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也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物候现象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之名,便表征了这一时节的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气温攀升,天气清澈明朗,四野明净,春意盎然,鸟语花香,万物欣欣向荣,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的盛春景象。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气象变化

清明时节,二十四节气起源地区大多是“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此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在中国南方地区这时节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在清明风的影响下,清明时节虽然阳光暖意更浓,风更爽朗,但因为水汽更加丰富,日照反而比春分时有所减少。盛春时节,气温往往涨跌急促,人们仿佛经常在几个季节之间穿越,谓之“春时,晴霁即如夏,阴雨即如冬。”

清明农事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节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各大茶山已陆续开采。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也进入花期,果农门纷纷辅助授粉,以便提高坐果率。

这个节气,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也更快。

民俗民风

1.祭祀扫墓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

2.挂纸标墓 纸钱,即为纸做的钱,是送给先人在阴间用的,又称“挂纸”、“挂钱”。清明扫墓时,人们将携带的纸钱烧掉,相信纸钱化作烟气后可以进入冥界,祖先容易接收。浙江平湖、湖北咸宁和恩施等地,用竹悬纸钱插在墓上,叫做“标墓”。

3.门前插柳 《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柳者留也”,杨柳也代表离别之意,亲人离去,内心会有无限的伤感,一枝杨柳寄相思,所以人们也会在清明节插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吃青团 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大约从唐代就开始,经过千年发展,人们为清明节吃青团赋予了丰富的意义。青团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清明节吃青团寓意着缅怀亲人,也寓意着生命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祭祀禁忌

  • 扫墓祭祀活动有一定的程序和顺序,这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遵循传统礼仪的表现。首先修整墓地,确保环境整洁,然后上香,表示对祖先的敬仰;敬酒,以酒祭奠,传递敬意;拜祭,通过鞠躬或磕头等形式表达哀思;最后送别,寓意祖先安息。扫墓时间应选阳气旺盛之时。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红大紫通常与喜庆和热闹相关联,而扫墓则是一个严肃和哀思的时刻。因此,建议穿着素色或深色的衣物,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 传统观念认为墓地阴气较重,对孕妇和胎儿不利,因此,孕妇避免扫墓。清明节期间,墓地通常会有较多的人流,环境可能会比较拥挤和嘈杂,这对孕妇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身体负担。

  • 在墓地照相被认为是不尊重祖先的行为,墓地是祖先安息的地方,应当保持庄重和敬畏的心态。照相时的闪光灯和欢笑声可能会打扰到先人的灵魂,影响祭祀的氛围。

  • 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传统观念认为,身体虚弱或运势低迷的人容易受到不良气场的影响,可能会招致更多的不利。为了个人的健康和运势考虑,这类人群应避免在清明节期间参与扫墓。

  • 坟头长草必修整。墓地的维护和整洁是表达对祖先关怀和尊重的重要方式。草木的生长可能会影响墓地的风水,对家族成员的气运和健康造成不利。因此,扫墓时应确保坟头的草木得到适当的修整。

  • 清明节也叫做寒食节,而在每年的这天里都是禁用烟火的。

  • 清明节上坟,香纸冥币是必备的贡品,寄托了世人对先人的牵挂,给先人们烧些香纸冥币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衣食无忧,这就需要等香纸冥币充分燃烧成灰以后才能离开,一是出于安全考虑,避免引起火灾,二是对先人们的尊重。

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亦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