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有一位老人骑车逆行摔倒,两位热心少年扶起老人,却反被老人讹钱。

老太太:“谁扶了我,就得赔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案情回顾·】——»

一、事情始末

一天中午放学的时候,两个少年骑着自行车回家,在路上他们发现了一个骑着电动车逆行的

老人,但当时两个少年都没注意。

和老太太擦肩而过之后没多久,便听见了老太太惨叫的声音。

两个少年忙回头看,发现老人连人带车倒在了井盖旁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在地上疼得“唉呀”直叫,两个少年把自行车停在了路边,跑过去询问老人的病情。

其中一个少年小王(化名)的家距离事故现场只有2分钟,因此少年打电话给父母求救。

父母陪同两个少年将老人送到了医院,并带着老人做各项检查,为老人垫付医药费5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恩将仇报的老人

事后,小王的父母向老人索要5000元的时候,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

老人不仅不偿还那5000元,还称少年是那个肇事者,要向两个少年索要赔偿。

“你儿子把我撞到了,就应该赔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小王父母眼里,孩子平时热心助人,即使犯了错误也不会不承认。

因此,便仔细询问少年事情的经过。

得知真相后,家长才明白孩子受了多么大的委屈,老人如此恩将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及其父母都感到心寒,少年也一度偷偷流泪,认为是自己给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少年的父母认为应该给孩子讨回公道,当时他们把老人送医院并垫付医药费,便是想为孩子

树立一个乐于助人的典范。

不能让孩子认为“好心没好报”,以后遇上这种事情,便漠不关心,不敢行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在警察的帮助下,调取了当时的监控,监控画面也与少年所说并无二致。

当天,是老人自己逆行,在井盖处滑倒,并非是与少年相撞发生事故。

警方下达了责任认定书,老人负全责,两个少年无责,老人应该归还5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揣着明白装糊涂

家长办法使尽,仍然无法劝服老人,只能寻求媒体的帮助。

调解员杨小莉找到了老人,并希望能够说服老人赔偿。

“孩子如果没有一点责任,他不会领着我去医院的,他送我去医院,那他就有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完全把自己带入了受害者的角色,认为是少年有责任,感到心虚,才把她送医院。

小莉拿着警方的责任认定书,并交代事实。

老人依然强调:“让我赔钱,那是白日做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的逻辑是这样:自己摔倒必须有人负责,谁把自己送医院了,谁就应该负责。

老人这样蛮不讲理的态度,也让小莉气得牙痒痒。

调解员质问老人为何不愿意赔偿医药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表示,医药费是自己应得的,自己逆向行驶并没有错,不算违反交通规则。

年轻人应该尊老爱幼,而且医药费是年轻人主动垫付的,自己一不算偷,二没有抢,凭什么

要还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老人的道德绑架,调解员更加生气。

“你知不知道,你这样的行为会让两个少年心寒,也会给老年人这个群体抹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调解员的道德感化,老人威胁道:“不要多管闲事,否则就让你赔偿”。

调解员又问道:“如果你的孩子见路上有人摔倒了,你会让他扶么?”

老人道:“我的孩子善良,是一定会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你会让你的孩子赔偿吗?”

“如果我的孩子有责任,那是一定会赔偿的,如果没有责任,那就不赔。”

其实道理老人都懂,但却揣着明白装糊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冷漠的一家人

调解员口舌费尽,也无法打动老人,只能请来民警帮助。

见民警上门之后,老人忙把自己的姐姐请出来,所谓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面对调解员和民警的客观陈述,老人的姐姐仍然在抵赖,对民警和调解员骂骂咧咧,斥责民

警不讲理,还把两人关到了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见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老人的女儿终于肯配合调解员作出回应。

调解员问道:“把老人送去医院的时候,当时作为女儿的你也在,为什么还要外人垫付医药

费。”

“当时母亲疼得哇哇直叫,我认为少年即使没有撞到母亲,他也是有责任的,是少年吓到了

母亲,才导致母亲摔倒在地的,这其中是有因果关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把你母亲扶起,两个家长在医院为你母亲忙前忙后,是否应该对两个家庭说句感谢?”

面对调解员的提问,女儿眼神飘忽,难以开口,似乎很为难的样子。

最终,在调解员的劝说下,女儿终于赔付了医药费,并向两个家庭表示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碰见摔倒的老人,扶还是不扶?

事后,小莉问起两个少年,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你还会出手相助吗?

少年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如果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我想我还是会相助的。我相信,

法律一定会还我正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摔倒了,扶不扶?”一直是网络上的热点话题。

为什么扶一下老人这么轻而易举的行动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善举,可能为自己引来更大的灾难。

当老人讹诈的时候,你的善意行为不仅不会带来一声“谢谢”,反而会支付巨额的赔偿。

如果没有目击证人或者监控,一旦老人指认是你把老人给撞了,那你便是有口也说不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吴伟青遇到老人摔倒之后,把他扶起来并送到了医院。

老人反咬一口:“就是他,骑着摩托车把我撞骨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伟青百口莫辩,他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老人,但老人仍然向他索赔20万。

对于一个农民工来说,20万算一笔巨款,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也才3000元。他顿时心灰意冷。

他把老人撞伤的不实消息迅速传播,村里的邻居见了他也是指指点点的。

在绝望之下,吴伟青选择了投河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后,记者问老人,为什么非要栽赃救你的吴伟青呢?

老人答道,平时儿子对自己不管不顾的,自己也没有钱来付医药费,只能出此下策,来骗取

赔偿。

因为老人的一句谎言,吴伟青赔上了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案释法·】——»

一、老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敲诈勒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而易见,老人的摔倒并不是由两个少年所造成的,老人应该赔还小王的父母所垫付的5000元。

在整个案件中,老人不仅不偿还医药费,还索要额外的补偿,涉嫌敲诈勒索。

敲诈公私财物2000—5000元为起点“数额较大”,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小王的父母是否可以申请补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本案中,少年主动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属于见义勇为的行为。

因此,小王的父母可以提出,由老人来补偿把老人送到医院的交通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摔倒的老人为了一己私欲,可以不顾事实,颠倒黑白,好心人却要为自己的善行买单。

在做好事的时候,为了防止对方碰瓷,最好要留有证据,寻找证人,以免自己被平白无故地

冤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老年人的这种碰瓷行为,社会上又掀起了一番讨论,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尊老爱幼,礼让弱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当老年人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弱势群体,认为别人应该为自己的损失负责的时候,这就是一

种道德绑架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老年人敢不顾事实,讹诈好心人呢?

因为讹诈的成本太低了,通过让大众相信自己是弱势的一方,尤其是没有监控和目击证人的

时候,好心人无法自证清白,老年人便可以趁机索要巨额赔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帮助别人,反而会造成自己利益受损,下一次有人见到老人摔倒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

“我得赶紧把老人扶起来”,而是“我应该不应该扶呢?万一老人讹我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在本案中,老人一家和小王一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王的父母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为孩子树立起了良好的典范,主动承担责任,热心助人。

而老人一家,明明自己理亏在先,却想着刻意颠倒黑白,道德绑架他人。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让“农夫与蛇”的故事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