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流感大潮的逐渐回落,近期身边出现呼吸道疾病问题的人群中,感染新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北京疾控发布的最新传染病报告指出,新冠病毒正处于流行期,主要传播优势毒株为JN.1变异株。

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来看,身边确实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中招”新冠,再次出现了剧烈咳嗽,持续发热,虚弱乏力,味觉嗅觉异常等各种症状,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以及免疫低下的各类高风险患者来说,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住院的风险都是很高的,如果在感染后,能够及时的服用具有抗新冠病毒作用的药物,对于降低新冠感染的住院风险和死亡率,都是很有帮助的,而在感染的早期尽早用药,也是进一步缩短病程,减少新冠感染重症风险的重要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感染了新冠,身边又没有准备抗新冠的药物,能不能使用其他的常用抗病毒药物,例如抗流感的奥司他韦,来缓解病情呢?在新冠疫情之初,包括奥司他韦在内的诸多药物,都曾被列入早期的抗新冠指南,但随着具有明确抗新冠作用的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奥司他韦等药物抗新冠,已经逐渐被调整出了相关指南。

但奥司他韦对于新冠感染者真的没有用吗?一项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上的新研究中发现,服用奥司他韦能够减少新冠感染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该研究一项回顾性的队列研究,主要选取了巴西全国数据库中从2020年2月到2023年1月期间重症新冠感染住院患者数据,对比服用奥司他韦组与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的对照组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分析。在统计数据汇总,感染新冠后服用奥司他韦的人数为21480人,而对照组的人数为268486人。

分析结果显示,2021年9月前服用奥司他韦组的新冠感染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为40.5%,对照组新冠感染患者的死亡率为43.0%,而2021年9月后感染新冠的住院患者,这种差异就更明显,未服药的对照组死亡率47.5%,而服用奥司他韦组的死亡率为41.1%,研究者分析表明,服用奥司他韦组有有效降低新冠感染住院死亡归因风险,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于入院后进入ICU的重症患者,服用奥司他韦的感染者病死率为65.0%,而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对照组的病死率为68.2%,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群,这种差异似乎和更大,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奥司他韦组和对照组的感染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9.2%VS37.8%,而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两者的死亡率对比为40.6% VS 43.7%。

从上述分析研究结果来看,通过从新冠感染住院病例数据库中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后我们发现,奥司他韦在各个亚组分析中,对于降低新冠住院死亡率方面都是有效的,其有效性可能因接种疫苗的差异而不同,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能够从奥司他韦中获得额外的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奥司他韦降低新冠感染住院患者死亡率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从奥司他韦抗流感病毒的机制来说,该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或许,从而阻止病毒的释放而起效的,但新冠病毒并不编码神经氨酸酶,所以这种作用对于对抗新冠病毒是无效的,这也是奥司他韦通常被认为是无法对抗新冠病毒的主要原因。

对于奥司他韦抗新冠的作用机理,研究者引用之前一项体内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显示,奥司他韦能够限制宿主细胞的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调节中性粒细胞(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的反应,从而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重症新冠感染患者体内多数存在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以及过度激活的现象,从而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奥司他韦对于中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能够削弱免疫细胞的过度激活,从而降低新冠感染住院患者的重症风险和死亡率。

当然这种机理目前仍然是一种推测,对于奥司他韦与降低新冠感染者相关死亡风险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另外对于这项研究,其选取的数据主要是新冠大流行初期至德尔塔变体流行期间的相关病例数据,对于奥密克戎变体,奥司他韦是否同样具有类似的降低新冠感染住院死亡风险的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而言之,奥司他韦作为一种目前常见的,更容易获得的抗病毒药物,在降低新冠重症感染者死亡率,有一定的潜在获益作用,对于新冠感染重症风险患者来说,在没有抗新冠药物可用的情况下,尽早使用奥司他韦,或许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风险降低策略。

参考文献:

Char Leung, Li Su, Lucy Taylor, Eduardo Araújo Oliveira, Ana Cristina Simões e Silva, Effectiveness of oseltamivir in reducing COVID-19-related in-hospital deaths: A pharmacoepidemiolog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Volume 63, Issue 4, 2024, 107111, ISSN 0924-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