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安门城楼前人山人海,万千百姓欢呼雀跃,迎接着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而跟这一喜悦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落魄的蒋介石和那些国民党残兵。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时,内心还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他跟这些士兵表态,退往台湾只是“暂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老蒋“反攻大陆”的美梦成了一场空。

那么,那60万的国民党残兵在败退台湾后都经历了什么呢?他们晚年时又有什么遭遇呢?

退役士兵变“荣民”

1949年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占领了长江以北,拿下长江以南也只是时间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深知大势已去的国民党也已经想好了后路,那就是撤往台湾地区,过程中,又从大陆抓了不少壮丁。

这些国民党残兵从踏入台湾地区的那一刻起,其悲惨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年轻小伙子,百分之八九十还都是单身,老家也基本都在大陆,身在台湾的他们可以说是举目无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要命的是,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地区实施了义务兵役制度,部队里涌入了大量新面孔,挤掉了那些“老兵”的位置。

这些“老兵”退伍后陷入了最为困难的境地,因为此前的战乱,大部分年轻人根本就没有上学的机会,谁的文化水平能达到中学,就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

最早离开部队的那批“老兵”所领到的物资也十分有限,一顶蚊帐、几套衣服、一张单程火车票和几百块的新台币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很多人对这些钱没有概念,按正常来说,几百块新台币仅够维持他们最多三个月的开销。

更难受的是,步入社会后的他们在生活上也面临着极大困难,台湾地区的文化、语言、民情跟大陆相差甚大,光是语言(台湾说闽南话)这一方面就让这些老兵备受“折磨”。

为了更好的安置这些“老兵”,1954年11月,台湾当局创建了“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成立此机构的目的就是帮助安置或者辅导退伍士兵转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些退伍士兵有了一个新的称号“荣民”,也就是“荣誉国民”的简称。

“退辅会”帮助建立了屏东隘寮农场、嘉义大埔农场等等,“荣民”们可以借此种植农副产品或者水果谋生,各地方也相继建立了“荣民之家”,一些老“荣民”也可以得到妥善照顾。

1959年,位于台北的“荣民总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医院不光是“荣民”看病的地方,后来还发展成为了国民党高层人员的病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亲的期望

1960年5月,台湾地区中部西横贯公路开始通车,这条公路还是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建设的第一项主要基础建设项目。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这条公路除了通车的作用外,还肩负着安置“荣民”的重任。

很多“荣民”把家安在了公路两侧,这些人靠自己的双手,硬是把公路两侧地区变成了山林和果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一位“荣民”这样说的那样:

“第一批上山的人,手上只有农场分给我们的约二十棵果树苗,谁能料定未来?在最初几年,种下去的果树都没有收成,只好在田畦间先种蔬菜。”

有意思的是,“荣民”们还成功培育出了温带水果和高寒地带蔬菜,这是台湾地区前所未见的。

可能很多人会问了,“荣民”们难道不想家吗?他们为什么不选择去大陆跟家人团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事求是地说,谁不想家呢,但是, “荣民”们也只能把这份相思藏在心里,因为台湾当局明确禁止当地退伍士兵和大陆私通信件,像返乡探亲这种事对他们来说更是天方夜谭。

再一个,建国后的大陆更新过行政区划,很多地方已经成了历史,“荣民”记忆中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就算能够寄信,想要准确无误地寄到家人手里也很是困难。

为什么台湾当局不允许“荣民”回大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海峡两岸关系紧张,台湾当局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政策,两岸基本是“零交流”的地步。

第二,国民党当局担心,一旦开放探亲通道,“荣民”就会选择留在大陆,不再回台,这可能会导致台湾兵源面临紧缺的窘境。

在台湾地区居住时间久了后,“荣民”的生活也算是有了保障,幸运一些的在当地娶妻生子,过着平静的日子。

可不幸的呢,因为受到台湾当局最初“军人禁婚”的限制,一辈子都没能组建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众多“荣民”中也不乏有混得风生水起的,有的人抓住时代机遇,通过经商积攒起了大笔财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生活美满还是落魄,这些“荣民”内心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思乡情节”,终于在80年代,这种被长期压抑的情绪爆发了出来。

他们开始通过游行、示威、媒体喊话等方式表达不满和抗议,矛头直指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要求其开放探亲通道,允许老兵回大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议人群中,一位退伍老兵胸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想家”二字,有人询问缘由,他回答道:“我离家快40年了,我不愿死在外面,我想回家!”

谁家大陆没有亲人?我们盼了几十年回大陆呀!”这是千千万万“荣民”的心声。

1987年8月,台湾《自立晚报》上面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有高达64%的民众认为“早就应该开放探亲通道”,也有24.6%的民众认为“现在正是适当的开放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蒋经国也不得考虑放宽“探亲政策”。

统一夙愿

1987年10月14日,国民党当局会议决定:

“……允许国民赴大陆探亲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之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

第二天,时任“内政部长”的吴伯雄放出一条爆炸性消息:在台民众一年有一次赴大陆探亲的机会,时间为三个月,该决定从11月2日开始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闻此消息的退伍老兵们无一不欢欣鼓舞,几十年的“探亲梦”终于在此刻得以实现了。

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第一天所办理的探亲登记手续就多达1334人,而且,这种热度只增不减,有数据显示,开放探亲政策之后的半年时间,申请赴大陆探亲的人数就达到了14万多人。

滞台老兵中的有钱人毕竟极少一部分,大多数生活清贫,有的甚至连回乡的路费都凑不齐,对此,台湾地区社会各界组织了募捐活动,《联合报》和多家电视台还专门组织了“为老兵而唱”为主题的演唱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活动加在一起共获得了两亿多台币的募款,为老兵返乡助力。

前面也提到了,因为大陆行政区域划分的缘故,很多老兵记忆中的地址成了历史,为了能够让他们找到家乡,台湾地区的媒体和报社还刊登了“寻亲启事”,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创建了《寻亲人》专栏,争取帮助滞台老兵早日寻回亲人。

按照流程,回乡老兵需要途径香港,在办事机构填写好数据,办理好入境事务,流程结束后,他们往往会选择购买“见面礼”,比如电视机、摩托车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返乡探亲者们最先想到的并不是着急回家,而是去祭祀祖先黄帝,仪式中,主祭人何文德念到:

“一九四九,国土分裂,海峡天堑,骨肉离散……今遂夙愿,探亲返乡,鬓毛虽衰,乡音未改……”

此时,团员们已经是泪如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放大陆探亲往后的20多年时间里,台湾地区前往大陆的民众已经超过了4400余万人次,这条“探亲通道”现如今的意义早已经超出了“探亲”,另外还有学术、旅游、经商、投资等等需求。

台湾地区除了有“荣民之家”外,还有一个专门用于安置老荣民的集体宿舍“大我退舍”,80年代时,光是台北就有16家大我退舍。

只是,从1949年到2009年这60年的时间里,大我退舍的荣民数量就从最多的几千人减到了仅剩80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荣民的离去,大我退舍就余出一间空房间,或许在不久之后,老荣民会在台湾销声匿迹,“荣民”这个词也会成为历史。

一个个荣民就像历史中的一粒粒沙子,虽然渺小、悲惨,但他们的一生不会被轻易磨灭,他们的遗憾同样也是历史的遗憾,是海峡两岸同胞的遗憾。

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心 之所向,历史也赋予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完成祖国统一的使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期盼一定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