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有些中药材往往要在土里生长很多年,才能使药效发挥至最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人参、三七;而有些药材仅在土里种上一年,就会促使土地“元气大伤”,需要休息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使其慢慢转肥,这就是指中药材地黄。

地黄来源于玄参科植物,药用部位一般是植株根茎,由于新鲜地黄挖出来时呈黄色,故而得名“地黄”,据说,在古时候,人们为了选出地黄里的佳品,就会将地黄扔进水里,而随即漂浮在水上的,就叫做“天黄”,半浮半沉的,则被称为“人黄”,而沉入水底的,便是“地黄”了,地黄也是其中最好的。

地黄的生长特性比较奇特,怕旱怕涝,古人也常常会用“性如贪狼”来形容地黄,因为种植地黄的土地,其营养都会被地黄给吸收,土壤肥力会大大下降,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转肥,因此,人们在种植地黄时也不会连着种,否则不仅会影响药效,土质也会越来越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黄还有生熟之分,生地黄味甘性寒,质地和润,药性下降,主要归入脾经和肾经,由于地黄的颜色粘在手上后不太容易洗掉,所以生地黄或干地黄一般也会被人们称为“脾之肾药”,因为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属土,而土地一般都是黄色,所以,脾胃常常被称为中焦脾土,而地黄同时又归入肾经,因此才有了这一称谓。

如果将生地黄进行炮制,那么此时就会变成熟地黄,相较于生地黄,熟地黄无论是在药性还是归经上,都发生了一定变化,熟地黄味甘性温,重点归入肾经,但无论是熟地黄还是生地黄,在针对脾肾二脏进行调养时,都能发挥一定疗效。

在临床上,关于地黄的功效与使用,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地黄具有助肾封藏、培元固本的能力,可以将肾脏里的精气给封藏起来,常用于肾精不足、肾阴虚等诸多虚证,例如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以及小孩子因肾精不足所造成的“五迟五软”等病症的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情况下,女性多用生地,而男性则多用熟地,因为男性朋友出现肾阴虚的现象较为常见,而女性则以血虚病症居多,血瘀会化生热邪,因此需要依靠具有凉性的药材来清降体内的热邪,当然,对于不同的病症,既可以对症使用,也能够同时使用,这在很多经典药方中也有所体现。

现如今,我们常常会利用地黄来治疗五官科等疾病,比如视物模糊、眼睛昏花等,若是将地黄与滋补肝肾的药材同用,往往就能起到很好的明目效果。当然,如果将生地和牙膏一起搭配用来刷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预防牙齿松动,发挥固齿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生地还可以乌发,因为地黄归入肾经和脾经,肾主毛发,头发异常多与肾脏病变有关,而很多人之所以到了一定年纪后就开始出现白发,其根本原因就是肝肾阴虚,而生地可以滋补肝血,补益肾脏,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和其他中药材一同外用。

具体的外用用量,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内用一般是在10g-30g之间,当然,如果是阴虚较为严重的患者,那么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酌量增加用量,但不能盲目增加,以免诱发其它病症,并对脾胃造成损伤。

【本图文由“轩辕岛”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