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酒文化城中的6尊人物雕像,与茅台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们承载着一段段茅台品牌的发展历史。

第六位:李兴发(1930-2000)

出生于贵州仁怀县,高级工程师。曾任茅台酒厂副科长,副厂长,厂长,全国第四、第五白酒类评酒委员、中国白酒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没有李兴发的努力,或许今天我们还在为白酒香型的基础划分而苦苦摸索。出身农家的李兴发是白酒勾兑的奠基人,是中国白酒界著名的勾兑大师。茅台酒三种香型划分拓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他出任茅台酒厂副厂长的时候,茅台酒的勾兑仍然固守着千百年的传统方法:大酒坛勾小酒坛,酒龄长的勾酒龄短的,全凭勾兑师的经验与感觉。因此,不同的勾兑师勾兑出的成品就有差异,不同批次的成品也不尽一致,产品质量水平不能保持一致和稳定。

1964年,他作为副厂长带领一个科研小组在老酒师老厂长郑义兴的指导下,夜以继日地从勾兑入手探索茅台酒品格的恒定规律。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很多次,他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后来的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邹开良回忆说,有一次,李兴发甚至在品酒的过程中吐血.

一个寒夜,李兴发从家里带了三种酒,兴匆匆地赶到驻厂工作组宿舍。当他把三种酒让三位专家品尝,三位专家异口同声地认为三种酒的口味不一样。于是,他分别为它们取名,酱香味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型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后来,这三种香型被证实为构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香型的确定,为茅台酒实现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8月13日 贵州茅台酒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醇甜”的发现者、勾兑大师、中国贵李兴发工程技术特殊津贴证书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顾问、茅台酒厂原技术副厂长李兴发逝世。

鉴于李兴发对茅台酒厂的特殊贡献,贵州茅台酒厂在国酒文化城内为其塑像,以示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