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能股份能源保供专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能郭家河煤业公司太阳能储煤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首批、新疆首家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苏能天山矿业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能华美热电公司光伏产业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煤矿井下工作面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能张双楼煤矿跟踪式光伏发电矩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能华美热电公司化验员检测油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职工检查设备安全运行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职工学习操作掘进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能职工的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率先建成国内本安智能生态文明矿井——苏能郭家河煤业公司

时间是客观的尺度,照亮着前行的步履。

2023年3月29日,江苏徐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能股份”)以四万徐矿人的心声,叩响了逐梦资本市场的大门,从此蓄势赋能,破浪前行。

风鹏正举,气象更新。一年间,以山河为卷,岁月为笔,苏能股份书写出宏大而实干的“答卷”——从彭城起跳,把能源版图延伸向全国乃至全球,致力于经营规模、经营质量、经营效益的同步提升,上市当年就交出了企业营收和利润持续攀升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讲好了能源资源企业改革的“苏能故事”。

责任担当——

为国端牢“能源饭碗”的生力军

“身处在百米之下,只有看到手表上的时间,才会点亮心中对家人的思念。但想到城市楼宇间的万家灯火,我觉得这份守护很值得!”万家团圆时,天山矿业公司综采一区区长周世中和工友们正行走在位于地下负350米的52108工作面现场。

2023年,这个工作面共采出原煤505万吨,是矿上实打实的“饭碗”。近期,这块区域的回采将全面结束,周世中正加班加点全力做好回采结束前的收尾工作,让能源粮食“颗粒归仓”。

天山矿业是全国首批、新疆首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在调度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数百米深井下的采煤机、转载机、皮带机等设备相继运转,随着监控屏幕上各类数据变化跳动,滚滚“乌金”奔向地面,整个过程人机分离、安全高效。

如今,从巍峨的天山脚下,到碧草如茵的渭水河畔、广袤辽阔的乌拉盖草原、风起云扬的古彭大地,数以万计的苏能人或穿梭于地下矿井,以智慧和魄力将勘探开发的触角不断向地球矿脉深处延伸;或化身“电力尖兵”,以担当之志确保电力供应稳定运行,将责任镌刻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守护万家灯火的使命担当里。

“国之大者”,为国为民。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装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更是“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底气。当前,苏能股份正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主动对接地区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加快构建以煤基产业为核心、以开发战略性矿产资源和发展新能源为增长极的“一核两极”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3年,苏能股份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成绩单”——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高质量完成江苏省委省政府下达的能源保供任务,重大募投项目加速建设,新能源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步履不停,在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中展现了苏能担当。

迎接挑战——

书写“苏能答案”的创新者

从地表一路下潜至地脉矿藏,冲击地压、含水层、软岩层等各种地质状况复杂多变,一场以科技创新探寻“安全密码”的攻坚战,已在苏能全面打响。

作为煤矿生产重大灾害之一,冲击地压破坏性强、危害性大,令人谈“冲”色变。有效防治冲击地压灾害是煤矿安全生产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张双楼煤矿以江苏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推进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冲击地压防治能力。

“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技术是我们成功将难题变为科技成果的创新实践,推动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升级换代,也让我们自身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徐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能股份董事长冯兴振告诉笔者,扎根在能源资源产业创新这块沃土上,他们厚植新质生产力,创造产业变革的无限可能。

从华东到西北,从大漠到平原,苏能股份在深邃的矿井下摆“战场”,广大苏能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1985年,徐矿光爆锚喷技术首创煤巷锚杆支护技术,推动了煤矿支护革命,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3年,凭借达国际领先水平的“资源枯竭型矿区转型发展创新技术与模式示范项目”,苏能捧回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

近年来,苏能人进一步聚集产业链先进要素,推进能源产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先后建成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12个,1项成果荣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6项技术荣评“中国好技术”,授权专利124件,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着江苏能源资源保供“粮仓”。

拥抱变革——

“先立后破”转型发展的探路者

在传统印象中,煤炭是热电厂的“口粮”,但在位于徐州市泉山区的江苏华美热电公司,传统发电方式得到了变革和颠覆——湖面上、建筑外墙上、闲置空地、停车场顶棚……一排排单晶硅高效光伏组件多种安装方式铺陈排列,建成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风光互补、光伏车棚等23种形式的光伏场景应用,源源不断将光能转化成“绿电”。

这里也是徐州市区冬季供热的主阵地之一,去年供热面积达到750万平方米,惠及7万余户居民。为了提高供热效率,华美热电公司积极协调促成供热“汽改水”项目工程,降低机组压力、节约供热成本,实现供热运行效果的持续性、安全性、稳定性。同时,稳妥有序调研规划储能、氢能产业布局,深入开展清洁能源制备技术及商业运行模式的探索研究。

能源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也是“双碳”主战场。一直以来,苏能股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内部全面落地、遍及江淮大地、走向全国各地”的推进思路,加快构建“风光氢储”新型能源体系。目前,新能源项目已立项55个、建成22个,其中,内蒙古400兆瓦风光新能源项目、陕西100兆瓦光伏新能源项目均已通过核准备案,正在办理开工手续,江苏200兆瓦储能电站项目已开工建设。

“绿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底色。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一座座“是矿不像矿、产煤不见煤、采煤不用煤”的绿色矿山拔地而起,从“内部全面落地”到“遍及江淮大地”,最后“走向全国各地”,一个个追风逐光的蓝图正变为实景,苏能股份加快构建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资源供给体系。2023年,徐矿集团获评2023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以“徐矿样本”为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实践参考与实施路径。

“发展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坚持守正创新,立足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来进行延伸和拓展,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冯兴振说,当前,他们正通过推进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构建“风光氢储”新型能源体系等“五大产业”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支撑。

使命在肩、责任如山。伴随着资本市场动能的持续注入,一个能源供给更稳、供给结构更优化、生产过程更低碳的综合性能源资源企业新面貌轮廓渐明。实践必将证明,这里产业报国、能源资源保供的承诺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历经千锤百炼而弥坚。风起扬帆,辉煌壮阔,苏能人正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奋楫笃行。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崔昊 通讯员 郑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