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备伐吴,连营七百里,一度声势浩大,却最终战败于夷陵。这一惨败,历史评说多种多样,而其中关于责任的争论更是激烈。有人认为刘备对吴国采取连营七百里的战术并无错,反而错在了诸葛亮的消极,赵云的嚣张。

究竟刘备伐吴的计谋是否明智?诸葛亮和赵云在此战中是否有过失?或许这场战役蕴含着更多未解之谜。刘备伐吴的失败,到底是谋略的差错还是军事执行的问题?是诸葛亮因敌强我弱选择消极作战,还是赵云过于嚣张导致军心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关羽遇害,刘备誓报大仇

荆襄之地,自三国鼎立以来,一直是东吴和蜀汉争夺的焦点。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突袭襄樊,大破关羽军。不久,这个刘备麾下的一员猛将便被生擒处死,首级被悬于城头示众。这一噩耗传到成都时,刘备震怒交加,大病一场。

此时此刻,刘备腹中怒火已达极点,誓要为关羽报仇雪耻。他暗想,若不兴大军,斩杀叛臣孙权,自己的威信将一沉不起,部下的向心力也将丧失殆尽。姜维曾言“英雄所见略同”,为了重振士气,刘备必须打击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如若放任孙权坐大,他迟早会吞并西蜀,自己无颜面对先主刘焉在天之灵。于是,刘备立即调发各路援军准备反击,誓言要洗刷这一奇耻大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诸葛赵二人不表态,刘备仍独断伐吴

兵强马壮的蜀汉统帅如此痛下决心,率军征讨东吴。然而他麾下的两大谋臣,却对此举颇有微词。诸葛亮此时并无明确表态,只是似是而非地说“关公之仇,不在孙权”。赵云更是大义凛然反对出征,认为要先攻取中原的关中。

刘备对二人的消极态度很是不满,但仍旧一意孤行。其中缘由至深至简:“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刘备深感自己声威受损,若不速战速决,只会内外交困。况且关羽与自己情深似兄弟,若连他的忠魂都无法安抚,还有何颜面面对将士。如是,刘备生生压下内心的不满与失望,独自带着心腹兵四万余人,硬着头皮向东吴进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吴蜀边境,刘备连营七百里虚张声势

公元221年八月,刘备亲率大军来到夷陵一带的吴蜀边境,连营七百里以虚张声势。其中用意不单纯为防御,也有进一步图谋。

首先,这么大的旗鼓示威可以吓退孙权,迫使他交出荆州的两个郡投降。同时,这支大军队伍也显示了蜀汉仍有反扑的实力,向魏国昭示:东吴不是唯一能从侧面制衡自己的劲敌。魏文帝曹丕若识时务,甚至可能趁机进攻东吴以平芜湖之仇。若能与魏国联手夹击,还他荆州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

而就算战况最为不利,此举也能确保蜀军的粮道畅通,随时可以断后有序撤退。不过令刘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一招同样吓唬着自己的重臣,进一步加剧他们的消极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诸葛亮反对联魏,孤立刘备

在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的布置后,诸葛亮表示强烈的不赞同。他判断曹丕会看准时机偷袭东吴后方,这会让长江中下游落入魏手,对蜀汉极为不利。于是他默许吴使者进蜀谈判,与孙权重新建交。

这在客观上等于断绝了刘备拉拢魏国一同伐吴的可能性。在诸葛亮的态度转变面前,刘备颇有些寡不敌众的挫败感。就连身边的亲卫将领赵云,也因为反对伐吴而拒绝同往。无奈之下,刘备只好孤军奋战,希望能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袁绍复辟,刘备人才断档

与消极看待伐吴的谋臣不同,关羽生前一直是刘备最得力的战将。前往吴蜀边境之时,刘备也深切地想念起这位过命之交。昔日的马超、庞统等猛将此时也已不在,而黄忠更是在建安25年就去世多时。如今的蜀汉军,已经五虎断刀,弹无虚发之势。

刘备望向身后麾下的众位新锐将领,不免有些忐忑和失落。今非昔比,当年在荆州建功立业的气势,已经很难重现。自己也渐老迈矣,刘禅尚年幼,无力整合部下的向心力。难怪诸葛亮会陷入犹疑,赵云也会公然反对。想到这儿,刘备不禁暗叹:大好的雪恨时机,怎会命运弄人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夷陵一战,刘备溃败而归

公元222年八月,孙权派遣陆逊领兵与刘备主力会战。当时,刘备只带了一万多人马,且将士疲惫不堪。陆逊趁阵猛攻,一举将刘备军击溃。刘备本人更不幸中箭,险些丧生,只得退回白帝城死守。

孙权见陆逊大胜而归,担心刘备拉拢魏军反扑。为确保刚刚夺得的荆州辖区,他主动遣使修好,以绥刘备之心。这让暗自积蓄力量准备再战的刘备大为惊诧,却也不得不暂时接受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身败名裂,刘备望断水殇

兵败回朝的刘备,满心愤懑难平。他滔滔不绝地向身边人诉说,自己此役没有任何错处。前期大规模示威和部署士兵,都是必要且正确的。若非后继无力,士气大挫,断无可能会战败受辱。

如今的局面让他灰心丧气。刘备意识到,在诸葛亮和赵云的心目中,自己的威信已经扫地。他们眼中的蜀汉之主,不再是当年那个似鬼神一般的战神意气风发刘玄德,而是一个披甲老兵,徒有虚名。

刘备心中充满怨愤,却也无可奈何。他望向窗外蜿蜒的江水,感叹自己此生的抱负,大约也就如这川流水,最终要在无尽的风和土里湮灭殆尽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刘备一生最终未能达成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宏愿,这无疑是他毕生的遗憾。然则其伐吴一战,但求雪恨之举。纵观前因后果,并无明确失误之处,难以责其不当。

诸葛亮和赵云等大臣最终选择袖手旁观,也有现实的无奈,并非完全不顾大局。面对主君的决心已定,他们也实无转圜余地。或许刘备集团的人才调配确有问题,但那也是命运多舛的必然结果。

历史不容揣度,更无法窥视。刘备生前那些抉择与失误,也终将被长河湮没。而历史的定论,则只在一句“蜀汉烈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