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墉作为清代名臣,一直被冠以“好官”的美誉,然而,真的如此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是否应该对他的执政方式给予无条件的赞美,抑或是审视其中的一些争议和曲折?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或许,刘墉的一生经历、他的政绩与政策,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究竟他是否真的配称“好官”?与贪官和珅相比,他的表现是否更值得称道,或者说,是否存在更为可恨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刘墉初进仕途,得罪憎难舍

“清正廉洁,不畏强暴,敢于直言”——这句对刘墉的赞誉,真的名至实归吗?刘墉(1739-1803),字绶之,号采亭,安徽歙县人。他生于清朝乾隆四年,家中世代书香,他从小就展现出超常的聪慧和学习能力。7岁能诵《千家诗》;10岁通晓古文;20岁考中举人,显示出他扎实的学识。

1770年,31岁的刘墉高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按照常理,新科进士的他应该从基层官职开始积累工作经验,但在向乾隆皇帝面圣时,刘墉侃侃而谈,见解独到,受到乾隆赏识。于是刘墉便被特别提拔为翰林院庶吉士,这在当时可谓是空降中央,官运亨通。

但机遇虽多,挑战也十分艰巨。当时翰林院中以纪晓岚、和珅等权贵最受皇帝宠信,其他庶吉士多对他们俯首帖耳。刘墉性格刚正,看不惯他们某些作风,于是就在翰林院中结下不少横矛盾。纪晓岚与和珅见刘墉年轻气盛,便时常设计整蛊刘墉让其难堪。

刘墉性情直,每次遇到刁难都直言相向,并不因为权贵而退让分毫。这使他在翰林院中颇有“敢言”的声名,但也得罪了不少人。面对如此局面,刘墉心知仕途多艰,自己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方能避开暗箭,所以他变得越发低调内敛,尽量避免与权贵正面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文字狱中刘墉果决严厉,实为取悦乾隆

1777年的文字狱案,是清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残酷的政治迫害。只因一首含有“反清”内容的诗歌,上百人被牵连入狱,死于非命。刘墉在此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上奏皇帝,要求依然治罪;他运用刑讯逼供,广泛株连;他连祖孙三代一并斩杀,以儆效尤。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展现了刘墉的果决与强悍,但也让他穷凶极恶的一面暴露无遗。为了讨好皇帝,不惜大开杀戒,连老弱妇孺也不放过,这与“清正廉洁”的评价大相径庭。

那么,刘墉为何在此案中表现如此残忍?实则他是清楚,文字狱案件的严厉处置,正合乾隆的心意。

在此前的多个文字狱案例中,乾隆都表现出强烈的报复心理,下达过多次昭示天下的死刑令。刘墉作为翰林院中最了解皇帝想法的人,自然选择迎合乾隆,以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提拔。

且不说迎合本身无可厚非,但刘墉在案件处理中还展现出激进残忍的一面。他连一个10岁的孩童也斩杀;他将死者的家属发配边疆;甚至于他还下令在徐食田一家人斩立决处决的三天后,挖出他们的尸体游街,传示天下。

这些做法显然已经严重超过皇帝的本意,纯粹是刘墉个人的悍勇与残忍。当时文字狱的血腥手段,令整个文人官场为之骇然。这也让刘墉从一个小小翰林,一跃成为让百官胆颤的铁血官员。

三、面对和珅刘墉无丝毫监察之意

1781年,刘墉获得提拔,出任左都御史。这是清朝朝廷专门设置的弹劾官员,具有监察百官与奏请皇帝刑赏的重要权力。按照刘墉先前在文字狱中严厉治事的作风,他接手这一职位后,理应勤勉尽责,严格监察朝政,防止贪污腐败的事情发生。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刘墉上任后,他对权倾朝野的大贪官和珅,丝毫没有展现出其监察和弹劾的义务。和珅纵容官场腐败,收受权贵巨额贿赂已是公认的秘密;然而刘墉对此却完全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和珅手握重权,有权有势;而刘墉才刚刚小有建树。所以刘墉之所以对和珅视而不见,甚至对和珅毕恭毕敬,无非是因为畏惧和珅的实力,想要保全自己而放弃监督。

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但毕竟与正义和“敢于直言”的人设相去甚远。他明明有职权制衡和珅,却因私心放弃;他明知和珅的所作所为有悖朝纲,却为获得自身前途而无视。

四、刘墉清算和珅实则清除心腹大患

乾隆驾崩之后,嘉庆皇帝继位。此时的刘墉,已经是身经百战的朝中元老,且在先帝心中地位非常高。嘉庆皇帝对刘墉也颇为倚重。于是,刘墉得到了查办和珅贪腐案件的机会。

他这次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与正义感,收集罪证如数家珍,最终导致和珅被处决,家产被没收。这一举措的确展现了他正义和坚持,但其中也夹杂了私心。

因为在乾隆朝,和珅一直视刘墉为心腹大患;而到了嘉庆登基后,和珅已无力对刘墉构成威胁。正是在这个时机,刘墉的正义和勇气才“恰好”出现。

且不说刘墉是否抱着政治报复的心理,仅就案件事实而言,刘墉在此前30年中从未对和珅贪腐 然进行过丝毫监督。现在和珅已无实权,他才跳出来指责和珅,时间节点上实在蹊跷。所以这次清算和珅,刘墉表面上是维护正义,实则也是在消除了心腹大患这个最大隐患。

五、真正的刘墉:残忍枉法 vs 明哲保身

综上所述,刘墉这位清代名臣,评价并不像历史书上那样单一和正面。他在文字狱案中表现出的果决和残忍,出于取悦皇帝,并非正义。他面对和珅腐败时的姑息放任,也只是明哲保身。乾隆驾崩后他清算和珅,披上正义外衣,实则是除去心腹大患。

在刘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人。他并非正义的化身,而是一个在权力中心摸爬滚打的普通人。他也有私心和私欲,也会因为畏惧权势而暂时隐忍。

但同时,一旦形势对自己有利,刘墉也会积极出击除掉心腹之患;当得罪自己的人失势后,刘墉也会立即追究其罪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这样的刘墉,与历史教科书上那个一心为民、视死如归的形象差异甚远。但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有恐惧和退缩,也有算计和报复;有时狠戾残忍,有时又明哲保身。

他是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人,同时代的普通人一样,有大智慧,也有大愚蠢;有大正义,也有大恶行。这就是刘墉,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