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中,俄军重型武装直升机损失惨重,仅在开战前两个月就损失了30架各型武装直升机,包括最先进的米-24、卡-52和米-28等型号。

俄军重型武直损失惨重的原因,是因为乌军大量装备了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重型武直飞行速度慢,在悬停时几乎成为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活靶子。重型武直频繁被击落后,俄军就不再使用重型武直进行空对地支援,而是改为苏-34战斗轰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重型武直的失败,不禁让人担忧中国直21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前景。

前段时间,美国“动力”网站称,中国首款重型武直已经亮相,外形酷似直-20,设计理念与AH-64“阿帕奇”大致相同,很可能被命名为直-21。

“动力”网站推测,直-21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能达到10吨,推测采用了高功率涡轴发动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在高温、高海拔地区都具备良好的飞行性能。航电系统和火控系统大概率采用和直-20同型号设备,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执行精确打击任务。

作为一款重型攻击直升机,直-21将配备有30毫米机炮、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和多用途火箭弹等多种武器,能够对地面目标、坦克、装甲车辆以及低速空中目标进行有效打击。此外,直-21还装备有先进的火控雷达和光电侦察系统,能够在全天候条件下,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攻击。

针对现代战场的复杂威胁,直-21可能采用了多层次的防护设计。包括装甲防护、红外干扰器、激光警告接收器等,有效提高飞行员和机体的生存率。

不过,此时研发和装备重型武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军事战略思想的更新,解放军的作战模式经历了根本性变革,陆军航空兵的作用和战术部署方式也发生变化,面对的并非大规模的地面装甲力量威胁,而是需要在更广泛、更复杂的作战环境中追求高效、精准打击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解放军并没有应对大规模地面装甲集群的作战需求,能携带16枚反坦克导弹的武直-10就能满足大部分空对地支援需求。在更大的作战范围内,解放军装备的各型火箭炮火力投送能力可达500千米,针对100-300千米内目标的打击能力达到了米级精度,可以在短至10分钟内完成。

在这样的战术背景下,解放军不需要重型武直去阻挡地面的“钢铁洪流”,武直-10和各型火箭炮就已足够。此外,解放军在无人机技术应用方面也已经炉火纯青,装备的“翼龙”2固定翼无人机可携带8~12枚反坦克导弹,火力丝毫不逊色于传统武直。

而且,无人机在飞行速度、留空时间等方面还要优于传统的武装直升机。特别是在快速移动和持续火力支援上,无人机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火力支援,由无人机组成的空中集群,效率和安全性都要远高于传统武直。

考虑到无人机无需人员直接操作,其在执行高风险任务时的生存能力明显高于载人飞机,隐蔽性和灵活性也强于传统的武直,在面对敌方防空系统时也有巨大优势。

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战场环境,传统重型武直的地位已经受到挑战,解放军是否有必要继续研发重型武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