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清渭楼 | 笔墨苍润 气韵生动—— 国画大师陈半丁

在我国近(现)代画坛,一直有五大画派,其中包括海派、岭南派、京津画派、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它们为推动国画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京津画派主要指北京和天津地区的画家,基本上沿袭了清代正统派的画学思想,标榜清代“四王”强调继承古法。今天,我们所要欣赏的是清渭楼美术博物馆馆藏陈半丁先生精品佳作。他是京津画派的典型代表人物。陈半丁成名较早,上个世纪初就驰名北方画坛。擅长山水、花卉,尤以花鸟画造诣最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半丁,原名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陈半丁出身医学世家。幼年他家境贫寒,6岁丧母,9岁丧父,少年时期他经历了很多劳苦,为了生计,务过农、摆过摊、当过商店学徒、钱庄学徒,19岁时,由表叔吴隐带到上海严信厚家做伙计,以拓印刻帖、复制修补书画为生。在这期间,严信厚家的丰富的收藏和名家云集的海上艺术圈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还得到了名家大师的栽培。到了上海以后,学画之初,就得到蒲华、任伯年、吴昌硕这样的名家大师的指点、提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建立后他受到重视,与叶恭绰一齐提出了“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建议,这一建议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1957年,国家成立“北京中国画院”,陈半丁有了一个良好的归宿。可惜后来被卷入政治斗争,沉浮其中,蒙耻受辱,最终含冤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陈半丁

名称:《江州送别》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强烈、艳丽,师古人而不模仿。他学吴昌硕,却以自己行书之长入画,用笔灵动清秀,以自家面目出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大量的采用写意和双钩相结合的手法,巧拙互补,线面相参,画面对比、变化增强,潇洒地表达了自身的清隽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陈半丁

名称:《百花齐放》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其花卉主调是将吴昌硕、赵之谦金石书法的苍劲寓于画中,将华新罗的清俊,金冬心、汪士慎的疏放掺杂进去,蒹葭青藤、白阳的水墨淋漓。故此,花卉画中少了几分吴氏横扫千军的霸气,多了几分俊秀清新润泽,老练而不重拙,清秀而不怯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陈半丁

名称:《洛阳春色》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此幅画作为陈半丁大师1960年所作,画中的牡丹颜色各异,造型饱满,描绘出了牡丹丰腴富态、婀娜多姿的特点。芭蕉叶以大笔的恣肆横扫,浓荫蔽日,一簇野菊婉约别致,楚楚动人,使画面显得丰富而多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陈半丁

名称:《山水》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晚年期间,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观念,故其艺术表现充分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陈半丁

名称:《普天同庆》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纵观陈半丁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还是书法、篆刻,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且合辙于中华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脉,他是“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一方面心仪传统的文人笔墨,另一方面又深谙大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获得了各个阶层的喜爱,堪称20世纪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

| 编辑:刘 帅
| 校对:赵 欣

| 审核:杨向雄

欢迎关注清渭楼美术博物馆新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