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楼市进入下半场,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能把房子顺利卖掉,房企只能在产品力上下功夫,从总图到示范区,从户型到得房率,从装修标准到外立面,房企不仅卷同行,更卷自己,卷出一套套好房子,也卷出了市场好,产品差;市场差,产品好的楼市怪圈。而,卷产品这一点,成都更为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赛普咨询

房企的产品力角逐战,对买房人自然是好事,但这也让很多买房者在面临抉择时,先陷入了思维困局:买房只考虑性价比,也就是所谓的产品力。

但是,产品力只是商品房的其中一个衡量指标,甚至不是“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还是金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过去20多年,商品房既具备消费品的属性,更有着金融投资品的属性。只要房价一直涨,那么商品房就跟理财产品一样,其价值就会一直涨,商品房充当金融投资品。近年“房住不炒”的口号,本质上也是想要剥离房产的金融属性,可是真的能剥离吗?

房地产依托的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不能移动的,同时,土地也承载一切财富和人类活动,又不能被随意创设增发,因此可以对冲货币发行量、或者说通胀。而经济发展同时发生的一定是货币增加,所以土地和货币二者对比,拿着土地的人可以搭顺风车一样分享到经济建设成果。这就是土地与房产天然自带的金融价值与属性。

同时,金融也左右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经济观察报视频

离开了金融,房企凭着自己那点利润根本无法实现规模性拿地,甚至没有了建房子必要的资金;普通人买房就只能全款,购房人数会迎来断崖式下跌;房屋也无法抵押贷款,来从事其他经营活动……

进一步说,离开了金融,政府无法通过调整利率,调控购房的购买力,也无法用“三道红线”,控制开发商的扩张规模带来的经营风险和交付风险……某种程度上说,房价也是一个金融现象,是国家财政金融治理的一个结果。

无论是房地产先天自带的金融价值,还是后天参与的金融属性,不是说解绑就可以解绑的。

只有维持房地产的合理金融属性,供应端、开发端、销售端、流通端、变现端,才能维持收益和旺盛的底层数据。如果完全剥离,这一套稳定的运行逻辑就会消失,而消失的后果可绝对不是房价下降。

买房卖房,从头到尾都是一场关于金融属性的博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混知房产

过去几年间,楼市经历了深度调整,当房地产成交规模由2021年的18万亿下跌到2023年11万亿(数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遍地黄金的大涨行情一去不复,大资本绝大多数实现软着陆,小资本顶多割肉离场。

而在经济下行年月,安全性保底,最应该关注的金融属性并不是收益性,而是流通性。

如果买房仅仅只考虑了性价比,没有从金融属性去考虑整体价值,那么很多人就会发现自己手里的房子最终只能有价无市,要么大幅降价求出手,要么直接砸在手里。

避免这种情况,就得遵循这么一条规律:买房跟着强产业走。

都知道买房要选片区、选配套、选地段,但更本质的逻辑,永远是产业。

132家500强企业,59家上市公司,3312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0万各类人才,(数据来源: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支撑了成都高新区的崛起,也写就了金融城的房价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都高新南 图源:搜狐城市-四川

高能级产业撑起的经济规模,就是房产价值的“护城河”。楼市上的购买力直接来源于购买群体的实力,而购买群体往往是由产业的聚集导入大量的人才造就的,他们的置业需求会在短时间促进当地楼市的发展。有了高能级产业支撑、板块的配套也会不断升级完善,甚至连学位都会因生源优质而自然进化。这样的板块,房价也不再是纸面数据,商品属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流通性自然也会更好。

再往大了说,没有产业、配套堪忧的板块,虽然高楼大厦看着光鲜,但如果缺乏了实体产业的支撑,往往会岌岌可危!尤其是那些本就新兴的板块,价格也跟不上大盘,未来的流通性还是个未知数。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只会沦为睡城。

当下的楼市政策,说变就变,但整体基调其实早就已经定了。不管是刚需买房还是改善置换,跟随产业和需求买房,才能在未来的浪潮中,稳稳跟住大盘。理解了这个底层逻辑,买房也就有了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系“成都聊房”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本文所涉项目信息、数据信息及相关承诺等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购房依据,具体以最终官方公示为准;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