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在我们体内,骨髓是最大的造血工厂。不同类型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在这里分化,为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血细胞。在失血、病菌感染这样的应激状态下,高度可塑的骨髓还可以迅速响应,调整造血过程从而满足生理需求。

不过,这个生存必需的生理过程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各种造血细胞如何各司其职,执行造血任务?在遭遇不同类型的应激、在身体不同部位的骨髓中,这个过程又有怎样的变化?而阻碍人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真正看清造血细胞的工作现场。

现在,来自最新一期《自然》杂志的研究终于解开了这道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成像技术,得以同时看清十余种造血细胞在骨髓中的动态变化。这项技术突破让我们对骨髓造血产生了全新认识,看清了在不同应激条件下,不同类型骨骼中的特异性造血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一项名为免疫荧光成像的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看清活体内的细胞活动。这项技术需要根据细胞特异性表达的抗原(也就是分子标记物)选择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都添加了荧光标记,这样当它们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我们就能通过荧光成像看清目标细胞有多少、在做什么了。

但在骨髓造血的问题上,普通的免疫荧光成像技术也无能为力。因为造血干细胞、祖细胞以及分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子代细胞太过复杂多样了。如果标记物是这些造血细胞共同拥有的,那么通过荧光成像根本分辨不出不同的细胞类别。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找到足够多特异性的标记物,从而为每一种造血细胞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标记物或标记物组合。换句话说,这些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的色彩组合都不能重复。

为此,研究团队从一个庞大的潜在分子标记物库开始筛选。他们对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表面的247个分子标记物进行了分析,目标是找到表达水平足够用于荧光检测、同时能够区分至少两种造血细胞(即在至少一种造血细胞中均匀表达,而在另一些造血细胞中不存在)的标记。

▲研究团队对造血过程实现成像的策略(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最终,他们找到了35个符合要求的分子标记物,并且为共14种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和子代细胞设计出了独特的分子标记物组合。利用这套被称为多色共聚焦免疫荧光成像的全新工具,这项研究终于实现了对小鼠骨髓造血过程的可视化,能够同时看见。从造血细胞的成像结果中,研究团队揭示了很多此前未知的信息。

首先是在正常的造血过程中,造血干细胞和多能祖细胞并不会彼此抱团,而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分布在全身的骨髓中,其中它们在巨核细胞附近更加富集。而正如下图所展示的那样,定向分化的祖细胞被招募到了血管周围,在那里它们会帮助构建各种血细胞的生产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血液是怎么生产的?科学家终于看清了!最新《自然》揭开骨髓造血的真相

▲视频展示了在红细胞形成过程中,中间阶段细胞定位在血管周围。(视频来源:参考资料[1])

我们知道,在遭遇应激反应时,骨髓会调整造血过程,为生理需求供应足够的血细胞。而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作者还发现对于不同的应激类型,骨髓里的造血变化也不尽相同。

为此,研究团队比较了造血系统对失血全身细菌感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G-CSF,用于在化疗后促进白细胞生成)这3种急性应激,以及衰老这种慢性应激各自的响应情况。结果,作者观察到骨髓的整体解剖结构具有稳定性,在不同的应激条件下得以维持;但与此同时,造血系统也具有可塑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应激,特异性地改变生成的不同造血细胞、子代细胞的数量,以应对不同的损伤。例如,失血后红细胞的生产位点增加;细菌感染会导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位点增加;而G-CSF治疗导致所有的生产位点大幅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稳态与不同应激条件下的骨髓造血解剖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Nature and Cincinnati Children's)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骨骼部位对这些应激的反应也存在差异。例如,失血引发了胸骨、胫骨、椎骨和肱骨中红细胞的快速生成,但颅骨却不会作出响应;G-CSF治疗促进了胫骨粒细胞祖细胞和成熟中性粒细胞的生成,但胸骨中的变化却完全相反。

▲骨髓中不同血细胞的生产位点(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研究团队指出,这项研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揭示了整个骨髓应激反应的异质性,揭示了骨髓中特定血细胞的生产位点。这些新发现对于理解骨髓造血过程、诊断和治疗众多血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解释骨骼的不同区域如何特异性生产某种血液成分,并且确认这些来自小鼠的发生是否同样发生在人类身上。

封面图来源:123RF

参考资料:

[1] Wu, Q., Zhang, J., Kumar, S. et al. Resilient anatomy and local plasticity of naive and stress haematopoiesis.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186-6

[2] M. Carolina Florian. Powerful microscopy reveals blood-cell production in bone marrow.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0504-y

[3] Skeleton-wide study of blood cell formation yields surprising findings. Retrieved Mar. 21, 2024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38285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