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乎上刷到一篇骂电影《热辣滚烫》的电影。

该答主用医生做阑尾炎手术的事比喻贾玲拍电影。

他说,医生花了十五个小时做了一台普通的阑尾炎手术 ,然后还疯狂宣传自己做手术做的多么细致,多么努力,多么辛苦,以此讽刺贾玲瘦了100斤和拍电影花了3.5亿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看到这个回答的时候,感觉这个比喻特别好笑。

医生做手术是救命,导演拍电影只是娱乐,用做手术比喻拍电影,也不知道是说他不重视生命,还是说他把娱乐看得太重要?

但我一直相信存在即合理,既然网络上那么多人对这部影片和导演那么讨厌,必然也是有理由的。

于是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一部电影会让某些人那么大动肝火?

人的心理有一个规律——我们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情绪产生反应。

那些因为影片而感到非常愤怒的人,必然是某些内在的东西被刺痛了。

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我从经济情况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这几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企业破产、倒闭,员工遭受降薪甚至失业,研究生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很多人其实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当钱不好赚了,人的消费就会变得务实,首先砍掉的就是娱乐消费。

但再务实,人还是有娱乐的需求的,尤其是在春节这种特殊时刻。

所以,花几十块钱去看场电影,成了很多人在春节的必备娱乐项目之一。

当人手里的钱不多时,就会希望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所以,经济不景气时掏钱的期待跟平时掏钱的期待那是不一样的。

经济好的时候,如果电影不好,大家可能说个“什么玩意”就完了,毕竟就几十块钱,没必要。

但经济不好的时候,手里就这么点钱可以用来娱乐,结果看完后一点没觉得娱乐,真的挺生气的。

尤其是《热辣滚烫》的情节有点像在那些生活不如意的观众的伤口上撒盐:

我花钱来看电影,结果是看女导演减肥成功了(尽管这并不是电影的主题),她是赢得漂亮了,我这生活还一地鸡毛呢?这不是恶心人吗?

再看看票房每天以几亿的速度增长,这么个玩意,居然捞到那么多钱,气死了,不多骂几句,根本不解恨。

所以,表面上可能是那几十块一张的电影票,以及观影花掉的两个小时。

实际上背后真正让人愤怒的,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再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消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网上的评论来看,给《热辣滚烫》打差评的人中,男性远高于女性。

尤其是虎扑上,该影片的评分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很多人觉得这是男人接受不了女人的成功,所以千方百计去诋毁一个新晋的女导演。

但如果从经济情况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得出另一番解读。

那就是男性的经济压力普遍比女性大,所以他们花了钱之后可能会有更高的期待。

但电影呈现的东西,又恰巧是有些男性无法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的,不满情绪自然就更高涨了。

不过呢,虽然可以理解这些行为,但也确实觉得大可不必。

因为你即使再愤怒,也无法改变贾玲成功的事实,而且那几十块电影票钱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退的了。

那既然这样,不如就赶紧翻篇吧,生活已经不如意了,还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