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全名为济渎北海庙,坐落于济源市西北济水发源地,是奉历代皇帝诏书敕建的祭祀济水之宫殿。隋开皇二年(582年),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渎水神而建庙,济水之神原称北渎大济之神,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晋封为清源公,因此又名清源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济渎神被封为清源忠护王,北海神被封为北广泽王。(下图为济渎庙俯瞰雪景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南济源济渎庙是中国古四渎唯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济渎庙坐北朝南,总体面积布局呈“甲”字形,又说为“龟”形,意为金龟探海;主体建筑排列在三条纵轴线上,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形成了以济渎为主、迁延北海、天人合一、四渎同祭的格局,是历代朝廷祭祀水神的地方;总面积86255平方米,现存古建筑72间,占地10万余平方米,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下图为渊德门内廊院)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后,于抗战前夕,学社组织调查人员,分赴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浙江、江苏、陕西等省,开展古建筑调查测绘工作。1936年5月,古建筑专家刘敦桢一行三人乘平汉铁路火车从北向南行进,5月15日经新乡下车,沿道清铁路向西,先后抵达修武、沁阳、济源等县考察,拍摄了许多济渎庙的照片,并记录在《河南古建调查笔记》(刘敦桢著)。下图中是济渎庙中部的庙院,其主体建筑——渊德殿毁于清末战火,但基址仍清晰可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渎庙的主殿——建于宋代的渊德大殿,意为济渎水神品德深厚,源远流长,惠泽众生,历代祭水神的活动都在渊德大殿进行,可惜此殿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间,被捻军烧毁。渊德殿与其后的寝宫连成工字形布局,正是宋代典型的极富特色的殿宇形制。尤其是与之相配置的大型廊院,内转82楹,外转94楹,围合完整,规模宏大,韵味十足,也是自唐宋以来盛行的古代廊院制组合形式的典范。(下图为1936年拍摄的济渎庙图志渊德门内廊院图志)

济渎庙寝宫建于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造,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这是济渎庙内唯一逾千年的单体木构建筑,原为济渎水神的休憩之所。(下图为渊德门内廊院中的寝宫图)

1936年著名古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拍摄的渊德殿遗址后的寝宫,与渊德殿同为济渎庙的早期建筑,建于宋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现今已1078年历史,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寝宫外部形体古朴典雅,檐柱粗矮,屋面坡度平缓,斗栱雄巨疏朗。(下图为渊德门内廊院中的寝宫斗栱今昔对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建专家刘敦桢考察时评价说:“此殿檐柱比较粗矮,其上再加雄巨疏朗的斗栱和坡度平缓的屋顶,无一不是宋代初期建筑的特征。在我知道的河南省木构物中,年代为最早”。(下图为渊德门内廊院中的现存寝宫图)

据刘敦桢的《河南古建调查笔记》载:“次渊德门……门北拜殿三间,单檐歇山,用批竹昂,似金代遗构。”拜殿坐落在一个台基(露台)上。这座拜殿的台基上“西面有崇宁五年五月符六翁夫妇独施修成露台记,北面下有金正隆二年四月济源县徐善施献殿周围压栏石题字一方” 。(下为渊德大殿前的拜殿和古井亭图,已毁于战火。)

济渎庙龙亭重修于明代,因北临济水之源——龙池而得名,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造,檐柱与额枋硕大,龙亭的柱础是宋代的,柱子是元代的,顶部为明代重修,是历代帝王祭祀北海神的场所。龙亭后面就是济水源头——龙池,古济水就是从这里出发,径直流向大海。据传说,龙池就是个海眼,能直接潜通北海。据此,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在济渎庙内修建了北海祠,望祭北海神,故这里也称小北海。自隋朝以来,历代皇帝遣使莅临,举行盛大祭典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下图为济渎庙内龙池南北海祠龙亭今昔对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济渎水神的美名,引得历代皇帝的垂青,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高宗(乾隆)都为济渎写过祭文、下过诏书,褒扬济水之德,祈求水神护佑国家平安。清乾隆皇帝在《祭告济渎文》中,赞誉济水“伏从流谦,淆之不浊”,把济水入黄河而不浊的品格,称赞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乾隆皇帝并为济渎写了七言律诗:

四渎诗(其四)——济

(清乾隆辛卯· 弘历)

潜流原具绝河力,曾到济源源讵曾

三伏何妨三见叠,一通因得一齐称

惟清便浊奚能浊,不易为恒果是恒

南北淮荥纷纪载,折中禹贡自相应

一部济渎庙兴衰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济渎庙是中国古四渎唯一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现存有宋元明清古建筑三十六座,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1996年,济渎庙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感谢1936年6月光临河南济源的古建筑家们,他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这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碑文、每一处角落,让我们至今仍能看到那些虽已消失在历史时空里,但不失瑰丽的古代中原文化历史背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上下图分别为1936年拍摄的济渎庙清源洞府大门今昔对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