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发生的邯郸学生被虐杀惨案余波未了,又有一则关于邯郸高中生被同学踢伤下体的新闻扑面而来,然后,当我们打开手机的时候,就会发现各种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层出不穷,似乎一夜之间,孩子们身边充斥着妖魔鬼怪,让整个网络心事重重。

接二连三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校园霸凌,似乎是被邯郸事件激发了一样,个个忍不住想要冒出头来,在霸凌的罪恶中彰显自己的凶狠和毒辣,当然,收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这些被霸凌的孩子,还有哪些心地善良的其他同学以及他们的家长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园霸凌理应当要成为洪水猛兽,让所有人避之不及,这自然是不可辩驳的事实,但是,校园霸凌真的就像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一样,已经无孔不入了吗?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我并没有这么认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校园霸凌,和去年、前年,甚至十几二十年前,处在相对平衡的水平,一个普通的孩子,遇到校园霸凌的几率,不会因此而升高,家长们大可不必如惊弓之鸟一般,这样,反倒是增加了焦虑。

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这是让校园霸凌充斥着我们脑海的首要原因,原本混沌的年代,我们仅仅会关注到身边的各种事务,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拿出手机,各种信息回接踵而来,更加让这个世界疯狂的是,“算法”已经牢牢地把控住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造成了另一层意义上的信息闭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校园霸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传到网络,也可能会选择隐忍,但是,一旦有一个轰动全网的校园霸凌时,人们大抵就会选择借机曝光,这是一种普遍心理,所以,一时间,关于校园霸凌的事件似乎凭空多了起来。其实不然,只是曝光的多了而已,事实上发生的行为,并没有增多。就像刚刚过去的315一样,突然间我们身边冒出了无数的假冒伪劣或者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如果说这是消息发布者受到某种刺激以后的被动行为,那么还有一种更加让我们造成信息闭塞的原因,就是大数据。网络越发达,我们的信息接收范围其实会越狭窄,这看起来是一种悖论,但是确实存在。

当我们因为关心校园霸凌,而天天在关注这一事件的时候,大数据就会认定,你对此感兴趣,于是这类事件,就会频频地被推送到你的手机上,甚至很多陈芝麻烂谷子的,都会沉渣泛起。

人们往往不自知,一次聊天,我说我并不喜欢刀郎,就被奚落了:如今全网都推崇,他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歌者。我便问他:会不会是因为你喜欢他,所以网络总是给你推吹捧他的文章,甚至都没有空间来表扬一下其他优秀的歌手呢?他是不会承认的,觉得我不喜欢刀郎,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校园霸凌,或许也是这种情形,我们太关心这件事,所以总是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以至于我们对事件的客观性造成了偏差。

由此可见,家长们和孩子们自然不用杞人忧天,我们的生活还是和原来一样,充满阳光,哪些让人不快的,都只是偶发事件,当然,家长、学校、社会要给予重视,这倒是理所应当。

(图片源自网络,仅为丰富版面,与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