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走路都颤巍巍的老医生,还有高薪返聘的必要吗?近日,因为一名医生的发帖,网友们展开了激烈讨论。

医生发帖:返聘老医生利弊相生,3~5年为佳

这是一名来自河南的医生发的帖子,大致内容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发帖截图

儿科门诊有位返聘的老主任,年近八旬,步履蹒跚却仍坚守岗位。因不熟悉电脑,医院特意安排实习医生协助她。如今的主任曾是其下属,尽管表面上虚心接受其建议,但实则令人感到些许尴尬。老主任不常出勤,看的病号也不多,收入却高于其他医生。同科室医生虽心有不满,但怕背上不尊重前辈的名声,只能保持沉默。

有人认为,医生的年龄与经验成正比,因此医院才有了返聘制度。然而,我认为这种制度也有其弊端。老一辈不退,新生代难有出头之日,压力全压在了现有医生身上,且工作氛围也不尽如人意。最理想的做法是让经验丰富的退休医生返聘三五年,专职指导后辈,完成传承与帮带的任务,不必长期占据职位。

不过,这位医生话锋一转,说道:如果以后自己到了退休年龄,面对医院给的诱人返聘待遇,不知道能不能经得起诱惑。”

这位医生的核心思想,总结起来就二句话:一是觉得返聘的这位老医生收入大于付出,侵占了年轻一辈的利益;二是既想大树底下好乘凉,又担心大树底下不长草,返聘3~5年最理想。

网友各抒己见:老医生返聘,应该与否?

这个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医生加入讨论。

一派医生认为:不能一味迷信医生越老越可靠,传统医学可能如此,但西医并非这样。45岁左右的西医,经验、技能、精力达到巅峰,此后经验增加甚少,但体力精力却在日渐衰退,尤其是外科医生。如果还不能紧跟医学前沿,完全没必要返聘。如果非要返聘,不超过5年。80岁往上的,还在高薪返聘,还在对科室指指点点,颇有太上皇的感觉,不能理解。

另一派医生认为:走路不稳,但他经验丰富啊!有些德艺双馨的老医生,高龄还在返聘,是因为患者认可,年轻一辈医生喜欢,什么工作都不干,往门诊一坐,就是定海神针!有些患者就认定医生越老医术越好,不用管80多岁能不能看病,这些老医生自带流量,能吸引很多患者。返聘这些老医生,既让患者安心,又让能满足老主任发挥余热的心情,两全其美。医院不傻!

高龄医生是否返聘 因人而异

关于是否应该返聘高龄医生,这一话题确实众说纷纭。无论是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担忧大树底下不长草,这两种观点都有其背后的逻辑和考量。

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年龄来评判一个医生是否适合返聘。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不同,有的高龄医生依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而有的医生年纪轻轻却可能精神不济。因此,是否返聘,应该基于医生的实际身体状况和工作能力,而非单纯看年龄。

其次,才华和经验也是评判是否返聘的重要因素。有的医生尽管年过八旬,尽管电脑用的也不咋地,一上午也看不了几个病人,但临床经验顶呱呱,正如上文所说,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这样的医生,只要还能动,返聘到医院来,那都是物超所值。

成都的一位医生表示:老医生又不参加科室评级,又不要职称,他那点工资,大家平分一下每个人也多不了几个钱,反而是搞不定的时候要摇人。我当年实习遇到特殊情况,主任就把刚下门诊的老主任摇过来。老主任处理完了笑眯眯地说这种情况,他一辈子也只见过2次,都还是越战的时候。如果不是主任谨慎,患者即使命救回来了,今后也是生不如死。所以,有经验的老大夫是宝贝。拢好了,那就是吸纳各种稀奇古怪病人的利器,是科室的招牌,为什么不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生留言截图

当然,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就像一棵大树,的确可以为小草提供阴凉,让小草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但如果大树的树冠过于茂密,遮挡了阳光,小草也可能因为缺乏光照而无法茁壮成长。

因此,高龄医生在医院中的角色,应该是类似于军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年轻医生指导和帮助,但不应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过分对科室指手画脚,阻碍年轻医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小编认为,是否返聘高龄医生应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定。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医生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经验以及医院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医院的人才队伍既能够传承老一辈医生的优秀传统和经验,又能够不断涌现出新生代的力量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