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不拘一格,再有甚者,更喜欢打破规则,只有打破规则才能重新建立起来规则。在电影领域,上世纪六十年代欧洲电影兴起的新浪潮运动更是这一理念的代言人,新浪潮的“新”体现在对于当时占据了垄断地位的好莱坞电影的对抗,对抗的主要体现在与打破规则,将原有的好莱坞叙事打破,将原有的好莱坞风格打破,重新确立什么样的风格呢?自然是欧洲电影引以为傲的风格,不同于传统好莱坞叙事,欧洲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叙事本质上更加跳跃,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就是一个代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雏菊》讲述的是两个颓废的青年女郎,他们在工作上受挫,他们在生活上没有追求,唯一的对于活着的意义的阐述也是在于生活可以给予他们一种自由自在。一旦脱离了自由自在,一切就都没有意义了。两个少女对于生活的追求使得他们在面对很多事情上都有一种外界看来疯癫的天真烂漫,这种天真烂漫本质上是对于现有的生活规则的一种反抗,至于说反抗了之后,他们将会朝着哪里走,这是没有人知道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明天的命运,然而他们却依旧是醉心于今天和当下。

《雏菊》就是一部典型的新浪潮影片,本片外表被包装的是观众们看来眼花缭乱的跳跃剪辑,这种剪辑在新浪潮期间非常的风靡,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戈达尔的《筋疲力尽》,本片在这基础上更进一步。纷繁的剪辑看上去是对于电影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是对于剧情的一种推动,甚至有可能说是炫技,然而结合本片中的两个主人公来看,这样的剪辑手法更多的是契合了他们的内心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纷乱的剪辑就如同他们同样纷乱的生活状态或者是精神状态一样,对于本片内核主旨来说,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反抗,在现实规则中,他们必须循规蹈矩的生活,必须在这个年纪做一些这个年纪需要做的事情,必须在生活上有了压力的时候做到隐忍不言,而不是将自己的内心中所驱动的很多行为完全展示出来,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外在是他们两个的不羁,内在则是因为一种反抗的精神。

对于新浪潮来说,拒绝原有的秩序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可以看看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之后,就不难理解新浪潮影片为何在当时风靡整个欧洲。上世纪六十年代,正值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造就了东西放两个超级阵营。这种阵营之间的长期对立使得东西方在各个领域上都有一种竞争的感觉,当欧洲在战后很快的进入到生产过剩导致的新的紧急危机的时候,传统的西欧国家在社会层面上面临了一种动荡。在这种动荡之下,西欧的年轻人们开始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心态上的变化,而心态上的变化更多的来源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当西欧陷入到生产过剩导致的紧急危机当中之时,此时此刻的东方阵营发展势头却很好,因为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存在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因此,苏联在当时给了西欧的年轻人们一种新的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后来所熟知的法国的红五月,意大利的红色旅都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学生们发起的学潮运动正是因为看到了不同之后,进行了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因为没有一个可以给具体化的理念作为支撑,最后纷纷落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本片的最后,两个姑娘最终的选择并不是继续着自己的疯癫,而是回归了平静的生活,原因就在于当他们破坏了这一切之后,并没有一个建立新世界,建立新秩序的能力。

即使是今天在西方掌握了话语权的主流舆论届,他们对于苏联的态度非常的一致,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当时的人们确确实实是看到了苏联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的可能。这种全新的选项并不同于以往的资本主义,这是一种新的可以让人们进行选择新生活的选项,自然会引发当时人们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新浪潮本身也是迎合了这个选项,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新浪潮就产生了,西欧陷入到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当中,年轻人失业社会动荡,而此时此刻,一种全新的社会方式的苏联正呈现出来生机勃勃的状态,于是,人们在对比中就产生了一种向往,这种向往催生着人们破除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电影人们看到了这种可能,于是,反抗好莱坞的同时,欧洲电影开始了自我革命。

当然,对于《雏菊》的理解有很多方面可以作为观点,但是结合《雏菊》的结局来看,当人们并没有太多的理念来支撑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反抗的结局就是他们不得不重新将被自己冲击的支离破碎的生活捡起,最终,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捡起,反抗过后,他们依旧是逃不过时局的动荡,当欧洲度过了金融危机之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