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蘑菇心理 第3085天 】

在日常的闲聊中,我们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当你正兴致勃勃地讲述某件事情,话还未完,便有人打断你,自信满满地表示“我知道”,然而他所理解的,却与你的初衷大相径庭。

这种理解的错位,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屡见不鲜。我们往往在没有完全理解对方意图的情况下,就急于做出判断,认为对方的意思便是如此。

心理学上,我们将这种过早的断定称为“预判”。

如果说嫉妒会滋生恨意,那么预判则更容易导致误解。

在交流过程中,误解的消除难易程度因情况而异。

例如,对事实的误解往往较为显性,容易被察觉和澄清。比如,当丈夫晚归时,妻子可能会猜测他是否在外鬼混,而丈夫解释说是公司加班。这种误会,通过简单的核实便可消除。

然而,对于对方内心想法的揣测,却更为隐性且复杂。我们在交谈时,虽然会下意识地猜测对方的想法,但很少直接表达出来。因此,一旦这种揣测出现偏差,所引发的误解便难以澄清。

举个例子,当你与朋友聊天时,对方显得闷闷不乐,对你的话敷衍了事。你可能会猜测对方是否对你有意见。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就像那个很老的笑话:女孩发现男友早上见自己时闷闷不乐,就以为他对自己有意见,后来多次试探,发现男友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回答的也很敷衍,于是更觉得问题的严重。晚上的时候,女孩心里面已经确信,男友不爱自己了。

那么,她男友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

他想的是:意大利队居然输了!

在沟通中,这种对他人动机的猜测往往带有很高的错误率。

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和想法并不了解,却急于做出判断。

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沟通的时效性。

交流往往是一瞬间的行为,我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辨别和思考对方的话语。此外,我们自身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因此,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预判,即使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如何避免预判导致的误解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进行核实和确认。在沟通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知觉检核”。

知觉检核意味着,当你对他人的话语有所想法或判断时,通过一些澄清的沟通方式来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准确。

具体操作时,知觉检核包括三个步骤:

首先,描述你观察到的情况;

其次,列出关于此情况的多种可能解释;

最后,请求对方对你的解释进行澄清和确认。

例如,当你与朋友在某件事上存在疑问时,你可以这样说:“我注意到你对这件事的态度似乎有些保留”(描述观察),“我想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或者你有其他的考虑”(列出解释),“能和我分享一下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通过这种澄清式的询问,我们可以减少自己脑海中的错误预判,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避免误解的产生。

在人际交往中,误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们的忽视和固执己见。

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警觉,不断改进自己的表达方式,相信我们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文 | 实用菌

视频解读来源于

读书博主@福豆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