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7月16日,经四川绵竹公审大会判决,年逾古稀的赵洪文国,随着一声枪响,结束了她充满争议的一生。

一方面,她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自九一八以来,她毁家纾难,餐风饮雪,浴血奋战,前后与日寇大战数百回,歼敌数以万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她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蒋介石败退大陆之后,赵洪文国受命在四川组建游击区,大肆屠戮黎民百姓,光死在他双枪之下的无辜平民就有200余人。

赵洪文国被捕时,社会各界都出面求情。

就连周总理闻讯后,都亲自面见毛主席,请求对赵洪文国宽大处理。

赵洪文国为何会从英雄沦落为悍匪?她到底该不该死呢?

爱国仇日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赵洪文国毁家纾难,投身抗日的传奇事迹。

可令人不解的是,她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老太太,哪来的这份家国情怀呢?

因为她与普通百姓相比,多了那么一点点特殊经历。

赵洪文国出生于辽宁鞍山岫岩的一户普通贫农家庭。

她十四岁那年,中日两国爆发甲午战争。

日本陆军一路从朝鲜势如破竹杀入辽宁,辽东的清朝驻军不敌日本人,一路败退到岫岩县。

日军也一路尾随而来,对这种乡野小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赵洪文国的很多亲戚朋友,乡里邻居都死在了这场浩劫之中。

从那时候开始,她的心中就萌发出了对日本人的仇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后,日本跟俄国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了一场日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赵洪文国的家乡岫岩县,又一次遭到日军的践踏。

此时的赵洪文国已经嫁为人妇,丈夫是邻乡赵姓屯子的一户贫农,本来在夫妻俩人的苦心经营下,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

结果日本人来了这一遭之后,一夜回到解放前。

面对破败的家园,赵洪文国咬紧牙关从头再来。

经过20多年的殚心竭虑,倒也积累下了不菲的家资。

更为难得的是她的思想颇为开放,不仅反对传统礼教对妇女的束缚,还亲自出资开办新式学堂,鼓励村中男女平等就学。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日本为了彻底灭亡中国文化,在东北大力推行日语和日式教育。

面对日寇的险恶用心,赵洪文国切齿痛恨。

她顶着巨大风险,坚持传授国学教育,并扩大赵家堡子的学校,为十里八乡的青年男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渐渐地,这所学校就被发展成了爱国反日基地。

赵洪文国的三儿子赵侗,在沈阳沦陷前就读于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被迫随学校一起流亡北平。

赵侗

亲眼目睹国破家亡的赵侗,不愿成为亡国奴,他联络了一帮爱国学生,如苗可秀、张德厚等人,组建社团,建立同盟。

他们一起南下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希望政府出兵帮他们恢复家园。

但当时的蒋介石正在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路线,对东北请愿团的诉求置若罔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求告无门的赵侗等人意识到,想要光复东北,驱逐日寇,只能靠他们自己团结起来武装斗争了。

1932年,这群学生最后顶着日本人的封锁,悄悄潜回关外,投奔在当时的抗日义勇军的邓铁梅麾下。

毁家纾难

赵洪文国得知儿子的选择后,二话不说,毁家纾难,倾尽家产帮助他们组建抗日武装,并冒着被巨大的风险,把自己的家当做义勇军的交通站。

并动员乡里亲族,帮忙照顾义勇军伤兵,打探日伪军情报。

刚开始的时候, 这支抗日队伍只有游击队员7人,加上赵洪文国倾家荡产弄来的十几条来复枪,就这么一点家底了。

为了投身抗日战争,赵洪文国开始跟随儿子练习枪术。

不得不说,有些人的天赋真是与生俱来的,没几个月的功夫,赵洪文国的枪术就耍得炉火纯青了。嫌单枪不过瘾,她甚至还摆弄起了双枪,因此便有了“双枪老太婆”的美誉。

这支个位数的游击队,利用家乡辽南地区山地崎岖的优势,跟日本人打起了神出鬼没的游击战,并屡有斩获!

随着胜仗越打越多,这支队伍的名气也随之传播开来。

当时东北很多民间抗日武装,开始逐渐朝他们靠拢。

也就一个多月的功夫,队伍就滚到了一个千多人。

这支部队后来投入了抗日义勇军,邓铁梅将军的麾下。

在辽南地区,南满铁路跟安奉铁路之间的三角地区,开辟了著名的三角抗战区,严重威胁日本人的交通命脉。

随着这支游击队的发展壮大,他们也成功吸引到了日本人的注意力。

日军派人突击了赵家堡子,赵洪文国被日本人逮捕。

面对日寇严刑拷打,赵洪文国始终不屈不挠。

最后在义勇军的帮助下,赵洪文国越狱成功,并成功解救了被日寇逮捕的亲族。

逃出生天后,赵洪文国母子继续领导队,与当时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合流,继续巩固扩大三角抗战区。

仅仅只用了一年时间,这支队伍的人数就扩大到了10000人。

但是,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想必对军事有所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随着人数的增加,军队的兵员管理、战场调度、物资补给等难度系数,将会呈现几何级别的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每个人都是多多益善的韩信,大多数将领的战争能力,往往会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加而下滑。古往今来,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多都是源于这个原因。

赵洪文国母子毕竟不是韩信那种战争天才,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加,面对同等实力的日军时,他们反而开始变得捉襟见肘了。

纵观整个三角抗区的抗战史,百人规模的战役基本上是胜多败少,万人规模的战斗基本一次都没赢过 。

所以,军队规模扩大后,这支抗日义勇军反而屡屡受挫。

赵洪文国母子和苗可秀等人经过冷静的思考后,也终于发现了自身的短板所在。

苗可秀

出于对抗日义勇军失败的反思,他们决定改变自己的抗战路线。

脱离义勇军的队伍,“以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取全民革命道路”为宗旨,成立秘密组织同心会与铁血军,把部队拆散成一支支小队伍,播撒到东北各地。

这支队伍的斗争策略是联系老百姓,拉拢伪军部队,团结义勇军,打倒日本人。

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斗争策略,这支队伍很快就声威大震。

先后取得了沙里寨、大岔沟、任家堡、中沟和赊里沟等一系列,中小规模战役的胜利。

甚至势力范围已经脱离了三角抗战区,开始逐渐向热河察哈尔一带蔓延。

这支军队之所以那么能取得这么耀眼的成绩,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支部队的成分。

有人做过统计,这支部队干部中,大学生的人数占到两成,中学生人数占据一半,小学生人数也有两成,真正的农民占比只有一成。

做大事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没有文化人帮你撑起摊子,根本做不大。

在文盲率高达95%的民国,赵洪文国这支部队能有如此豪华的人才阵容,在当时的抗日武装中,属实非常罕见。

1934年,义勇军抗日英雄邓铁梅战死,三角抗区开始变得摇摇欲坠。

这逼得铁血军不得不再次由暗转明,承担起维系三角抗战区的重任。

邓铁梅

为了壮大铁血军的实力,1936年,赵洪文国南下北平,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购买军火。

当时民众的抗日热情已经被点燃,海外华侨和杜月笙、马占山这样的爱国人士,都纷纷解囊相助。

但由于日本人封锁了关外的出入渠道,辛苦筹集而来的军火始终无法运出关外。

杜月笙

与此同时,日本人的魔爪已经伸到了华北地区。

赵洪文国干脆把心一横,在华北就地成立“华北国民抗日军”,准备依托燕山跟太行山与日本人继续死磕。

华北各地的抗日群众闻讯后纷纷向他们靠拢,最高峰时军队人数有两万五千余人。

就连朱德和彭德怀,都亲自写信邀请他们加入八路军。

后来赵氏母子也确实应约加入了晋察冀军区。但两个月后,赵洪文国南下武汉筹款抗日,在河南一带组建抗日光复军,想要北上与华北的国民抗日军连成一片。

误入歧途

然而,就在1938年,在北边晋察冀军区任职的赵侗,却以下部队视察为理由,扔下队伍跑到国民党那边去了。

后来,党内在给赵侗的评价中,有一条是军阀思想太浓厚。

笔者猜测,双方之所以反目成仇,很可能是因为赵侗个人主义思想太重的原因。

红军东出抗日的时候,队伍只有4.5万人,而赵侗光是国民抗日军就有2.5万人,这支部队对于当时人手急缺的八路军而言,必定非常重要。

按我党的规矩,这种部队应该要进行革命改造,然后分散到各地去开辟革命根据地。

从后来赵侗孤身跑路的情况可以看出,他是没办法带走军队的。

这说明军队已经被改造完毕,大家心向共产党嘛!跑到国民党只是赵侗的个人意思。

赵侗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他一直都是一个东北光复主义者,说白了这就是个速胜论拥趸。

既然要速胜,自然要在正面战场打。他大概是看不上敌后根据地路线,没有意识到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注定抗战是具有长期性的。

第二,这支部队是他们家毁家纾难筹集出来的,在他眼里带有赵家军的性质。

如果把部队改造成革命队伍,那岂不是变私有为公有了吗?他无法接受。

赵侗到了国民党那边后,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在胡宗南的地盘上补充了队伍和弹药之后,就被委任为晋察冀游击区少将司。

1939年,恢复实力的赵侗,带队重回晋察冀开展游击区。

当时日本占领区有很多,如果真的有心抗日,可以开辟的游击区太多了,为什么偏偏选择共产党已经扎根的晋察冀呢?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使用过游击战,而且很多时候,两党游击区还是互相重叠的。

国民党一边抗日,一边还不忘记遏制共产党发展,这就导致了双方摩擦不断。

只不过,国民党国民党的游击战有形无神,不懂得发动群众,最终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赵侗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他回到晋察冀军区后,不把心思放在抗日上面,反而充当国民党的帮凶,经常跟我党搞摩擦,对根据地建设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我党自然不会坐视不理,1939年,赵侗及其部队被120师部队消灭。

虽说赵侗的死事出有因,不过,赵洪文国却因为这件事彻底恨上了共产党。

国共内战的时候,赵洪文国选择站在了国民党一边。

在蒋介石败退大陆后,赵洪文国选择留下来继续负隅顽抗,给四川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

1950年2月,赵洪文国被抓获。

赵洪文国曾是抗日英雄,所以如何处置她成了一个难题。

1950年7月,在两百多名群众家属的强烈要求下,毛主席决定站在人民一边,将她处死。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