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哥

特立独行水瓶座

日常干货总结癖

分享生活,读书、工作、育儿

工作原因,最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家长,仿佛是上帝给我打开了天窗,看尽了人间百态,原来养出一个正常的孩子也是来之不易。

看到一句话很认同,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父母双全,且父母有正常范围爱他的能力,已是平凡里的幸运。

我目睹了上百个家庭,让我心疼的是,有的孩子连最基本的牌都抽不到。

用托尔斯泰的金句总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有家长在我面前痛哭流涕,说已经挖空心思满足孩子,但还是养出不肖子,孩子想退学。

有的意难平,说自己为了孩子做全职妈妈,全心全意陪伴,怎么现在孩子得了心病,要看心理医生。

还有一位父亲,是送外卖的,不知一天要走多少趟才能教得起学费,孩子却不知感恩,沉迷玩手机,在家不交流,喊他做功课,头都不抬一下。

中年父母,日夜操劳,自己多苦多累无所谓,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就够了。

可,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

付出变成负出,努力归零,孩子不高兴,家长好焦虑。

同为家长,对这些父母的无力感心有感受,孩子大多不以你的意志力为转移,但是深入与他们的孩子聊完后发现,父母也是问题的制造者。

当下大多孩子不愁吃穿,但是缺乏真正的关心、包容和内驱力。

错误的爱,花了时间也花了金钱,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回报率很低,父母愤怒,孩子无力。

中年父母,别让付出变成负出,正常的孩子,来自正常的爱和方法。

你花了时间,不如不花时间

有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聪明开朗,开始是全班前10,突然某个学期成绩滑铁卢,脾气也暴躁。

后来通过家访得知,父母生了二胎,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二胎孩子那里,孩子因为没有任何心理铺垫,入侵者从天而降,生活突然发生变化,又缺乏关注与开导,内心变得狂乱和低落。

武志红在《深度关系》里说,心理健康的标准非常简明,就是自信和热情。

活力能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活力能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当一个孩子突然变得消极,要开始关注他的心理状况。

一位资深的老师跟我说,通过家访他发现,学习成绩差,性格有障碍的孩子,大多是家庭内部出现了分裂,夫妻关系长期破裂,在同一屋檐下只专注于争吵,对孩子缺乏关心,这种破坏是原子弹式的。

有的关爱不足,有的又泛滥了。

有个妈妈说,她辞职了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却把孩子养成了巨婴。

她家孩子已经上中学,本来在学校有饭堂,但是从来不在饭堂里吃,那位妈妈风雨不改天天来学校门口送饭。

孩子的衣服也不在学校洗,要打包给妈妈回去洗,妈妈是围绕着他自转的。

孩子在学校的自理能力也较差,与同学相处很霸道,别人一旦不按照他的心意来,他便会暴怒,因此没有朋友。

在心理学上有全能自恋的概念,这是婴儿最原初的心理,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有回应。当全能自恋受损时,全能暴怒便来了。

有的孩子一直没有与母亲达到独立分离的过程,一直停留在全能自恋的心理状态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插画师:乌云朵

武志红老师说,不管全能自恋和全能暴怒都会让人感觉到自己很有力量。

但是,在既不能表达全能自恋,又不能表达全能暴怒时,这份能量并不会消失,而是会转而压制自己。这时,人会体验到彻底的无助。

那个孩子进入学校后,大家不围着他转了,他的全能自恋便损失了,但是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人际社交的制约,又不能全能暴怒,所以他的能量变得虚弱,问题就来了。

这个孩子主要由母亲照顾,父亲一年也见不了几次,母亲很宠爱,一直共生共长,在学校也交不到朋友,所以他很孤独,有次心理咨询,孩子说不想活了,把父母吓得说不出话。

这个孩子长大了,也许还活在全能感里,没有得到“及格”的情感灌溉。

心理学说,“父母不能跟孩子病态共生,孩子出生后的六个月,可以与孩子共生,但之后的共生就是病态共生,病态共生是一个人实际上是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但还是要另外一个人或机构来过度照顾他。”

在心灵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生出独立自我,剥离与父母的共生关系。

“独立自我意味着一个人的选择、自由、责任、义务和后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从普通关系到社会关系的共生关系,则会把自由与后果剥离开来,因此导致出现了各种病态现象。”

让孩子真正独立和自信,只能来自于爱,关心是一种爱,放手也是一种爱,只要到位的爱,才会真正滋养孩子。

你花了大钱,不如少花钱

家长以为钱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花钱让孩子上培训班,上贵族学校,以为这样便能养出优质的孩子。

我之前在国际学校工作,有一位女孩子胆小怕事,日常都是保姆陪伴,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哭。

孩子的父母是跨国公司的高管,父母都有钱有颜值,刷到妈妈的朋友圈,都是周末跑马拉松,瑜伽,各种运动,可是父母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这个孩子家虽然有钱有社会地位,但是并不自信,懦弱又孤独。

父母觉得花了钱请司机、保姆,给孩子上优质的课程,便能够让孩子变得优秀。

有钱人的时间是最稀缺资源,花多少钱都没办法弥补时间的缺失。

有的父母,不想陪孩子,就只给手机、电视就把孩子打发了,孩子有电子产品这个奶嘴,便不会烦着你。

可是长久下去,孩子沉迷在虚拟的环境里,失去了社交能力。

在与家长的对谈里发现,有的孩子沉迷手机,首先是父母沉迷手机,因为手机上瘾变得厌学,不喜欢现实世界。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奥托·夏莫说,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减少屏幕时间,建立真正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当孩子头都不抬地回答你时,就是你该反思的时候了。

很佩服不管多忙的人,都能高质量表达爱,不只沉迷课外班学习花大钱。

在我看来,孩子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跟随自己的热情而前进,找到生命的乐趣,这就是成功的养育。

没有天生的好父母,但是有能够反思并不断进步的的父母。

孩子需要物质,但更需要真正有意义的爱。

你生了气,不如不生气

现在的家长几乎都是焦虑的。

坐在我旁边的数学老师说,有的家长辅导孩子作业,一边打一边骂,还现场直播视频给他,让老师震慑孩子,给孩子制造恐惧。

《深度关系》里说,所有焦虑的背后,都是死亡焦虑,关系的实质就是谁制造了焦虑,谁承受了焦虑。

父母是成年人,是心智成熟的一方,应该是承受并化解焦虑的一方。

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生理成年了,心理还是个宝宝,他们化解不了孩子的焦虑,也承受不了自己的焦虑,只能成为孩子焦虑的传导体。

如果父母是制造焦虑的一方,父母变成了心理上的孩子,孩子成为心理上的父母,这样的孩子,心灵能量是很微弱的。

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控制又不会反抗的孩子,心灵的烛火就容易熄灭。

总是胡乱发脾气的人,其实是被全能暴怒支配着。

当家长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孩子进行人格的羞辱,语言攻击,这个教育逻辑就是在扼杀孩子。

父母越暴怒,越焦虑,孩子越微弱。与其生气,不如 心平静和,静待花开,让孩子在阳光下灿烂成长。

如果用长远的目光看,成长比成绩重要。

这个世界是由成年人掌控着的,孩子只能是被动接受的弱势群体,父母不能欺负孩子。

作家刘震云曾在书里写道:“世界上永远不存在欢乐的童年和少年,因为世界永远是由成年人掌握着的,大人一板脸我们就害怕。因为小孩不会创造财富,也没钱,所以没有主动权,大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自己这辈子没有实现的理想会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孩子会苦不堪言。”

很多人的教育模式是复制上一代的,潜在的病态也不能察觉,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察觉与成长,从自己开始改变家族的命运。

每一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也会形成孩子的生命经验和认知模式,塑造孩子的灵魂与人生。

中年父母,承上启下,有很多力不从心,但既然选择了生孩子,便是天赐的缘分,那就尽量当好这个角色。

用心的爱,才会真正地变成孩子内心的富足,不会付出变成负数。

我的新书上线了,不论是中年父母,还是孩子,都有资格灿烂活好每一天,买了书的读者,请后台发购买截图+暗号“灿烂过一生”,庆哥拉你进读者群,成为庆伙伴,分享生活、阅读、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