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吉林省的历史上,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一所比较特殊的学校。之所以称其特殊,既有这所学校在省内率先引入近代法律知识教育的原因,又有这所学校与吉林大学关系密切的因素,另外,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一波三折,颇具些许传奇色彩。很遗憾,由于历史久远,这所学校传世的旧照片不多,目前最无争议的应属一张拍摄于1929年之前的校舍照片。

在这张老照片中,一栋二层楼的楼顶高悬“吉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以下简称法政学校)匾额。楼房的建筑风格、装饰线条细节与民国时期的省公署大楼相似,属于清末民初吉林城比较流行的“洋楼”式样。楼前有西式门垛和铁艺栅栏,其式样也与省公署辕门相似。在这座楼房顶上还飘着一面旗帜,虽然照片没有色彩,但大致可以辨认出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五色旗。由此可以粗判这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12月29日东北改旗易帜之前(由五色旗更换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

一、

吉林城的法政学校起源于清末的“省城吉林官立法政学堂”。清光绪年间,面对国家的重重危机,中国开始向西方寻求变法图强的办法,由清廷权力中枢开始蔓延全国兴起了立宪运动。为培养明晰资本主义国家法政事务的人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全国首个法政学堂在北京设立,第二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省一律设立法政学堂。史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吉林将军达桂把将军公署内的课吏局改为法政馆,委钱宗昌为总办,参照京师仕学馆暨奉省法政学堂学科、年限、规则,招考候补、投效官吏及旗、汉各籍举、贡生员为学员,定学额百二十名。先设速成一科

清光绪三十三年,吉林巡抚朱家宝责成钱宗昌,在北山下长公祠旧址(今德胜路44号附近)修建校舍,次年七月落成迁入。十月初一改名为官立法政学堂,并添加了一些专业。清宣统元年(1909年)以后,李致祯、瞿方梅先后担任学堂总办。这一时期,法政学堂设正、别两科,每科各一班。“正科”开设课程人伦道德、法学通论、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别科”开设人伦道德、现行刑律、行政法、民法、刑法等课程。由于长公祠在伪满时期仍保持比较完整,有许多老照片存世,可知这一时期法政学堂的校舍当为平房建筑。

进入民国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大学校令》、《专门学校令》等一系列政令,对专门学校的程度有所提高,同时又相继关闭了国内的一些法政学堂。1913年2月,吉林官立法政学堂改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学制预科1年,正科3年,其层级也被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然而史料却对改称时的校址,记载得颇为含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在《吉林市教育志资料汇编》中记载,民国初年,当时法政学校校址位于德胜门外迤西路北。这校址描述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就在这一本史料中,之前明确记载校址在长公祠,而随后又特别强调在德胜门外。在如今,由德胜门旧址到长公祠旧址并不很远,却也算得上有一段距离,且当时地图上已经出现了“德胜街”的标记,在行文中两次强调地址,显然是在表示校址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由新校舍所在地不同于紧邻德胜街的长公祠,尚没有明确的道路名称,周边除德胜门外也无其它更明确的地标,因此记载这份史料的人只能笼统地用“迤西路北”来表示。因此在1913年之前,当时的法政学堂应发生过一次迁址。这一点在民国二年发行的《吉林省城街市图》中也得到了证实:法政学堂并未出现在长公祠,而是被标注在吉林市老九中的位置。借助文献和地图双重证明,这次迁址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但迁址原因不详,在此结合文献记载中的蛛丝马迹,进行分析。

早在清末立宪运动时,除法政学堂外,吉林城还设立过很多传播近代知识的新式学堂,如讲武堂、测绘学堂、巡警学堂等。很遗憾许多学堂的位置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记载,只笼统记载设置在“省城”。这些学堂很多为东北地区首创,如讲武堂和测绘学堂。随着清廷在关外施政措施的不断调整,一些设在吉林城的学堂被裁并,讲武堂和测绘学堂就分别在清光绪三十四年和清宣统元年与奉天讲武堂和奉天测绘学堂合并。

讲武堂和测绘学堂的规模虽未见记载,但应与法政学堂相当。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因为两座学堂(或者某一所)迁出,腾出了硬件条件更好的校舍,才使得法政学堂迁址,旧址留给了其他学校或机关使用(也可能是法政学堂腾退所占用长公祠房屋)。

三、

自“学堂变学校”后,法政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1914年,甚至将原警察学校并入。1915年,“因校舍拥挤,设备不完善,经费支绌,于3月将该校归并奉天法政专门学校”(《吉林市教育志汇编》),法政学校遂从吉林城消失。然而法政学校的发展却峰回路转,到了1916年10月,不知何故,民国政府竟将政治经济、法律两科吉林学生由奉天拨回吉林,继续在原校址办学。1917、1918年,法政学校分别招收法律、政治经济预科各1班,学校规模有所恢复。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这个校区至少不该有精美的临街栅栏门,因而猜测定“学堂变学校”期间的校舍应为平房。

然而就在一切向好时,学校却遭遇不测。1918年10月9日,法政学校竟意外失火,校舍被焚烧殆尽,学校不得不迁移到“德胜门外警察传习所和区立一个小学院内”(怀疑此院即法政学堂最初的校舍)。1920年被焚烧的校舍虽得以恢复,但法政学校并未迁回,而是由职业学校使用。1921年,因临时校舍过于拥挤,学校再次搬迁到江南,在省立实验工艺场址(今江南公园一带)办学。1922年,法政学校又从江南迁至财神庙胡同殖边银行旧址。

结合记载,法政学校在1918—1922年之间,学生人数大致维持在100人左右,学校规模不大,警察传习所及周边在伪满时期的照片中未见临街楼房(第四区警署的楼房、临街栅栏式样与法政学校的不同),所在校区应为平房校舍。转至江南校区后,也应为平房校舍——当时江南龙王庙东侧的农事试验场中有楼房(见过一张老照片),但即便那栋楼属于农事试验场,不仅位置不对(工艺场在龙王庙西侧),且那座楼房楼上楼下均有檐廊,与法政学校楼房并不一致。

四、

在《吉林市金融志》中,对殖边银行有简单介绍:殖边银行吉林支行于1915年8月13日成立,资本金5万元,经理徐固卿。经营业务有存、贷款,商业汇兑。该公司还创办了信托公司,从事投机业务。后任经理为所欲为,挥霍无度,管理紊乱,导致银行营业状况不佳,信用很差,后归属边业银行(边业银行吉林支行在河南街)。财神庙胡同自清代开始就是吉林省城金融单位云集之所。功成银行、殖边银行、均在胡同北侧。然而殖边银行吉林支行的位置,史料未有明确记载。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地图中,财神庙胡同路北有许多重要机构,自西向东分别为:伪商工公会、产业活动馆(财神庙)、综合厚生院(省立戒烟所)、功成银行。其中明确有楼的为前两个机构:《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财神庙正房被改建为楼房,可见日伪时期,产业活动馆的楼房并不临街。在《水都吉林市势概要》的插图中,可见伪商工公会为临街二层楼房建筑(解放后被加盖一层,用作棉织厂幼儿园),同时临街一侧装有铁栅栏,栅栏及栅栏柱与法政学校的栅栏极其相似。

由于在民国时期,铁栅栏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特殊围挡物,一经建成,通常不会被轻易毁弃。因此一度怀疑伪商工公会的建筑物是翻建了
民国时期的殖边银行。然而目前存世的老照片显示,伪满初期伪商工公会的建筑为临街平房,这个平房是原财神庙的门房,还是四十年代办公楼的位置,目前还难于判定,因而法政学校老照片是否就在伪商工公会还难有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

据记载,从1923年3月民国吉林省教育厅颁行《吉林省高等学校施行新制标准》开始,吉林法政学校就有转为大学的动议。1927年,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改为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学生3班,141人。1928年,招收英文预科1班,学生共119人,教职工19人,其中职员6人。1929年8月法政学校并入新创立的吉林大学。获誉“关外法校,以此为硕果仅存”的吉林法政学校走完二十多年的坎坷历程。

综上,在粗判法政学校老照片拍摄于1928年12月29日东北改旗易帜之前后,从学校改名的记载可进一步将照片的拍摄时间提前到1927年之前。老照片中的校舍位置一种可能是1913—1918年位于德胜门外,一种可能是1922—1927年位于财神庙胡同的殖边银行旧址。针对楼房与临街栅栏的特征,我
个人倾向于后者。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李科良先生、刘运章先生(网名:牧歌)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