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2023年9月,美国、印度、沙特、阿联酋、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宣布“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以下简称“印欧经济走廊”)项目。据报道,该项目将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替代方案,旨在通过铁路和港口,将印度与中东和欧洲连接起来,以促进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与投资。

虽然“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和“一带一路”倡议在目标上存在共同点,但是在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可能存在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风险,例如利益相关者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矛盾。

另一方面,“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和“一带一路”倡议均途经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中东。因此,即使中美基建竞争有利于促进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仍不足以改变中东地区的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卡内基研究所中东研究中心官网

*本文作者:阿卜杜拉·巴阿布德(Abdullah Baabood),卡内基中东研究中心(Carnegie Middle East Centre)客座资深研究员。

“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特点与优势

纵观全局,“一带一路”倡议“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反映了中美两国对人类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更反映了21世纪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互联互通项目扩展至五大洲,大有成为全球基建和全球经济领导者的趋势。 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总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截至2023年底,已有155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文件。

早在2016年,中国就已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投资者,在该地区的投资总额高达297亿美元,而美国的投资总额仅为70亿美元。中国的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主要集中在埃及、伊朗、以色列、阿曼、沙特、阿联酋等国。此外,华为、中兴等中国电信公司也参与了沙特、巴林等国的“5G”建设。

2023年3月,伊朗和沙特在中国的斡旋下实现了和解,这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落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伊沙两国的和解不仅能够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能够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开展能源合作,进而促进其走向贸易关系多样化。

总而言之,伊沙两国的和解充分证明了阿拉伯国家对于中国的高度信任,也符合中国自身在该地区的定位(即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稳定的促进者、中东发展的贡献者),这可能会使中国在中美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印欧经济走廊”项目是美国牵头的跨国基础设施项目,由连接印度与阿拉伯湾的东部走廊,以及连接阿拉伯湾与欧洲的北部走廊组成。

该项目拟在中东地区建设新的铁路和航运网络,让印度与欧洲相连,主要包括修建一条连接阿联酋、沙特、约旦和以色列与欧洲的铁路线,以及铺设连接印度、中东和欧洲的海底电缆和氢气管道。

“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可以说是为了与“一带一路”倡议竞争而设立的。

近年来,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大其在美国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能源丰富的波斯湾(位于红海和霍尔木兹海峡之间),是中美博弈的关键地区。

“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将加强美国及其盟友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合作,进而使其更有效地对抗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鉴于中美基建竞争的复杂性,美国还将以色列和约旦这两个尚未相互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纳入到“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规划中。 为此,美国表示将在《亚伯拉罕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以色列将是“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将决定该项目能否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替 代方案。

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线路规划(多线路、多方向)不同,“印欧经济走廊”项目为一条连接印度和欧洲的线路,其沿线涉及大约20个不同体制的国家。

由于该项目主张决策透明化和民主化(即允许所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过程),从“提出方案”到“具体实施”过程将十分漫长,这显然难以在执行效率上与主张决策集中化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媲美。

由此可见,“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发展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与“一带一路”倡议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印欧经济走廊”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些阿拉伯国家(例如埃及、伊拉克、阿曼、土耳其等)因不在“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线路规划范围内而表示不满。

当然,也有一些阿拉伯国家(例如阿联酋、伊拉克、卡塔尔、土耳其等)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和“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同时,也在参与阿拉伯国家主导的跨国基础设施项目(即“发展道路”项目)。

随着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的再次升级,“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必将面临重重困难。巴以冲突的爆发,让原本已现“曙光”的中东和平进程再次蒙上了阴影,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谈判因此而中止。

此外,以色列与伊朗对抗的升级、沙特与伊朗的代理人战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等问题,也将制约“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推进。

(1)以色列与伊朗对抗的升级

伊朗与以色列关系的再度紧张,是近年中东安全形势急转直下的原因之一。

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加大了对叙利亚境内亲伊武装组织的打击力度 虽然伊朗并未直接干涉巴以冲突,但是黎巴嫩和也门境内的亲伊武装组织曽多次对以色列发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的亲伊武装组织,甚至袭击了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 也门境内的胡赛武装为了援助哈马斯,频繁在红海附近水域袭击货轮。

伊朗曾警告美国,如果不停止支持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伊朗将采取措施封锁地中海。

面对上述局面,美国和英国曾连续对胡塞武装发动空袭。此外,在美国的主导下,20多个国家加入了代号“繁荣卫士”的护航行动,旨在确保恢复红海的秩序,使船只能够安全通过该海域。

因此,以色列与伊朗的紧张关系,是制约“印欧经济走廊”项目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该项目将面临极高的外部风险。

(2)沙特与伊朗的代理人战争

虽然伊朗和沙特签署了和解协议,但是双方在也门的代理人战争仍在持续,伊朗也并未停止其核计划。由此引发的地缘政治风险,给国际航运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迫使中国降低对中东地区的投资力度,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可能面临延期或取消。

“印欧经济走廊”项目显然也将面临与“一带一路”倡议类似的困境。推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而“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巴以冲突的爆发导致刚有起色的以色列—沙特和解进程再度陷入僵局,这让国际社会对“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鉴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及巴以冲突的外溢风险,在中东地区的所有基础设施项目均面临流产的风险。

“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参与者曾宣布,将在G20峰会后的60天内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时间表。但由于巴以冲突的爆发,该承诺未能如期兑现,这导致了“印欧经济走廊”项目暂时搁浅。

随着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展开大规模的地面进攻,反以情绪在阿拉伯国家中开始迅速蔓延,这意味着以色列将长期难以与阿拉伯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合作关系。

埃及、伊拉克、阿曼、土耳其等国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上述国家并不在“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线路规划范围内。为此,土耳其表示可能会与欧盟分道扬镳,并宣布将与伊拉克、卡塔尔和阿联酋合作,打造一条贯通伊拉克南北陆路通道、从波斯湾通往欧洲的新线路,以替代苏伊士运河。

俄乌冲突爆发后,阿联酋、沙特等“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参与者与俄罗斯的贸易额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这表明上述国家不太可能会为了迎合美国而放弃其一贯奉行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

(3)阿拉伯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

阿拉伯国家因领土争端而冲突不断。

例如,伊朗、科威特和沙特共同声称拥有杜拉天然气田的所有权;伊朗和阿联酋对于霍尔木兹海峡附近三座岛屿的主权存在争议;伊拉克与科威特的海上边界划定谈判仍在进行中;阿联酋认定其南部边界延伸至沙特东部的谢巴油田地区。

综上所述,“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在中东地区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虽然该项目将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但是也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在主权争议地区投资互联互通项目,可能会导致领土争端升级。项目利益分配不均也可能会加剧当前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甚至因而催生新的利益集团。

“印欧经济走廊”项目能否在中东地区顺利推进,取决于参与者能否有效缓解该项目面临的地缘政治压力。但这项工作需要周密的计划,并确保制定过程具有包容性和透明度。

在当前中东紧张局势下,外交接触尤为重要。争取涉及“印欧经济走廊”项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将有利于为该项目营造更良好的发展环境。

结语

“印欧经济走廊”项目、“一带一路”倡议等跨国基础设施项目代表着一种新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模式,推动着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空间格局的重构。毫无疑问,中东地区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美博弈的走向。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参与该倡议的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此,美国提出了“印欧经济走廊”项目,其目的是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展开竞争,以争夺中东地区的利益。

“一带一路”倡议距今已实施了11年,其在促进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的作用有目共睹(例如促成伊朗和沙特恢复外交关系)。埃及、伊朗、沙特、阿联酋等国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后,与中国的贸易额出现了强劲增长,并于2023年8月加入了金砖国家组织。

当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阿拉伯国家谋求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意愿日益迫切而强烈,呈现出追求自主发展的战略取向。即便如此,中国主导的跨国基础设施项目对阿拉伯国家仍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虽然阿拉伯国家期待从中国崛起中受益,但是一直拒绝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阿拉伯国家更倾向于通过平衡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阿拉伯国家为了避免卷入中美之间的对抗,可能会更谨慎地对待涉及中美两国的决策。

★本文编译:

曾辉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英文编译

IPP全球智库纵览|南海危机迫在眉睫:为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需要更清晰的战略

兰德公司: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为何难以落地?|全球智库纵览

“印太经济框架”供应链协定生效之际,全球发展格局如何演变?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