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城市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慧芳潮绣创作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五日,两江总督端方于江宁府举办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22个行省和14个国家及地区的代表云集南京,展品达百万件,时人称之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次历时半年的博览会上,来自广东潮州的刺绣《郭子仪拜寿》荣获金奖。一时,潮州城里人们奔走相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参与绣制的24位男绣工被誉为“刺绣状元”。

自古以来,刺绣本是女子心灵的涟漪,而在早期的潮绣中,男子竟然更精于绣功,这在其他刺绣流派中极为罕见,一度成为潮绣一大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绣的精美绣纹

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主要流派。这项源远流长的“针上艺术”,传说与黎族织锦同源。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饱汲了凤山韩水的精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年间,潮州妇女多勤于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母亲便开始为她备嫁衣,刺绣是潮州女子成年时必备的技艺,这是姑娘说亲的硬件和夸耀的本钱

日常生活中,潮绣装饰品无处不在。清代粤绣工人多来自广州、潮州,而潮州绣工技巧更高。潮州人的精致细腻、心灵手巧,加上刺绣工艺的代代相传,使潮绣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绣之精美的“福”字

在国家非遗传承人康惠芳大师的工作室,我们目睹了潮绣的巧夺天工。金线、银线、绒线、花线,或独立或结合,繁复的针法让人叹为观止。饱满的构图,鲜艳的色彩,清晰的纹理,金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康慧芳

潮绣独特之处,在于垫高绣,以棉絮垫定图案造型,然后绣上金丝绒线,使之呈现浮雕感,绣针下的景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种绣法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惠芳生于书香门第,但“十年动乱”中被迫辍学,为谋生计,16岁那年她学做针线活,绣“枕头花”换番薯填饱肚子,这在当时是唯一出路。康惠芳对潮绣很快就上手,随后进入国营潮绣厂,师从潮绣大师林琬英,十几年间她勤学苦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绣娘,也成就了一手精湛的潮绣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潮绣名作《九龙屏风》

于1982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1982年,她参与绣制潮绣大师林智成的作品《九龙屏风》,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百花奖”金奖。改革开放初期,潮绣开始走出国门,在境外深受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惠芳看到了潮绣的美好前景,决定自己创办潮绣作坊。然而一个女人白手起家,创业之难可想而知,最困难时连工资都发不起。经过一番摸索,她找准了市场定位,设计的绣品开始被认可,生意也渐上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百种针法变换之间

交织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刺绣

潮绣曾盛极一时,也一度沉寂,但因为有林智成、康惠芳这样的潮绣艺人坚守付出,潮绣得以代代相传。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潮绣传承反而又出现断层,因为刺绣是一项辛苦活,愿意潜心钻研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并不多。

针法是潮绣的精髓,由于绣工缺失,市场上一些绣品只能依赖机器,效果粗糙。为避免针法失传,康惠芳挑起了潮绣传承的重任,在致力于潮绣创作的同时,竭力培养后继人才,授艺培徒已有三百多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自康慧芳之手的潮绣《百子图》

从植根民间的生活用品,到如今成为文化的交流使者,潮绣的功效发生了巨大改变,老一辈艺人的坚守与创新也使潮绣得以薪火相传。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人的重视,相信潮绣这块艺术瑰宝一定会焕发出新生的光芒。

本文摘自书籍《发现潮州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现城市之美

“发现城市之美”项目组织专业采编团队,实地走读中国各地,系统收集和发掘每个地方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原生态文化,以原创图文书籍、主题纪录片、自媒体、文创产品等为载体,打造中国最大的原生态文化素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