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好友贾大为先生发来一组伪满时期的手绘风光明信片。在存世的解放前发行的吉林市明信片中,往往以照片形式展示风光的居多,手绘风光则不大常见。这套明信片共5枚,算上封套一共有6幅图画——我不懂美术,分不清是水粉画还是水彩画。

明信片的封套图片不是风光,而是吉林民间工艺品——泥老虎。明信片上的画面分别为:松花江上、鹈饲捕鱼、北山东峰、夕照双塔、远望旷观。

在明信片封套上印有繁体“吉林繪葉書”,下署“铁路总局”。所谓绘叶书是日伪时期对“美术明信片”的叫法(エハガキ),即明信片上的图案是美术作品。从5枚明信片的图案上看,确实是当时吉林市城区的名胜风光,前两张为松花江江景,后三张为北山山色。个人感觉这五张图片似乎像是临摹了实景照片,只是有些画面略作夸张处理而已。另外,5张图画上都有“三树三”红色印章,不知是否就是作者。

另外在明信片上印有“邮便はがき”和“铁路总局发行”字样,前者为日文明信片之意,后者则是明信片的发行单位。所谓铁路总局,并非吉林城的铁路局,而是日寇侵华急先锋满铁会社在沈阳设立的伪“满洲铁路总局”。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已被日寇完全占领,满铁会社的存在意义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时,“垄断伪满洲国的全部现代化地面交通”已然成为满铁经营事业的主要特征。1933年3月1日,满铁设铁路总局于沈阳,经营所谓伪满洲国国有全部已建成和新建铁路、港湾、水运及其所有附属事业。附属事业是指属于铁路、港湾、水路经营的土地、矿山、学校、医院、旅馆、苗圃等,和将来适合于附属主体事业经营的各项事业、汽车营业、小运搬业、仓库营业、林业等事业而言。(以上黑体字取自《满铁史》)

此前,在当时的吉林市境内,管理铁路的有吉长、吉敦(吉敦铁路工程局,1931年11月吉长、吉敦合并)、吉海等铁路管理局。路徽有飞轮加飞翼等多种形式,后来又有满铁的路徽出现,从1933年3月开始,伪满铁路采用新式路徽:由道轨的“工”形图案与一祥云纹,组成汉字“王”的形状,取意《尚书·洪范》中“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意在构建臭名昭彰的“王道乐土”。位于明信片左上角的图案正是这个代表着东北人民屈辱和不堪的路徽。

其实从伪满时期一直到解放后,手绘风光图画始终是明信片发行中的常客。这种图画也比较详实地记录了一些景点的历史风貌,堪称比摄影更为经济的留影方式。我就曾见过许多人用素描、水彩描摹的“消失的建筑和街景”,让乐于怀旧的人有了回忆的参照和锚点(本人曾有一套七十年代末中兴街街景素写,这是友人的长辈在一叠32开的图画纸上绘制的。其中除了铁路局大楼、铁路医院、铁一中外,还有铁一小、二合窑、松江吉化住宅、五商店等。只可惜后来数次搬家,这套素描莫名遗失,至今忆起模糊的素描画面仍痛心不已)。

近年来,除了看过已故的林乃祥先生手绘吉林旧景外,还见过李百尧先生、杨忠明先生手绘的精美街景图片,于是就想到:吉林市善绘者众,如果他们能凭记忆,多画一些已经消失的吉林街景,借以弥补老照片不足的遗憾,让吉林市城市文化的脉络能够承前启后,也不失为一件文化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