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份绘制于1912年的吉林省城街市图中,从迎恩门开始,经福绥门,德胜门,致和门,北极门的城墙下街道还没标注名称,但德胜路已经有了。从现在德胜门北到光华路西出口附近,现在的越山路,在当年被称为德胜门外或致和门外。在这两个门外中间稍偏北标注一个学堂,叫法政学堂。当时这所学堂在吉林市城外,西靠北山划船湖边,东边被转山湖半包围,南边就是德胜路(中间还有一胡同)相邻,北边临近后来的北山体育场。

查阅有关历史资料了解到,所谓“法政学堂”是清末立宪运动中为培养法政人才而设立的学校。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全国首个法政学堂在北京设立。1906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省一律设立法政学堂,到1912年,全国共设64所法政学堂。吉林城的官立法政学堂是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经将军达桂奏准在将军署内的课吏局设立,由钱宗昌为总办,学制规则均参照北京法政学堂设置。从文献上看(《吉林市教育志》资料汇编),1912年时,这个学堂应该刚刚从德胜路长公祠一侧迁到老地图中的位置,并于第二年改称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并使用该校区直至1918年。

从1920年9月开始,在原法政专门学校的位置成立了吉林省立职业学校。经历了民国、伪满,1946年5月,国民党占领了吉林市,将这所学校改为“吉林省工科职业学校”,同年秋,国民党军队曾把这所学校作为兵营,把实习工厂当作他们的枪械修理所。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后,党和政府接管了此校。从1920年建挍到1948年解放,该校毕业生为1780人,大部分在吉林市从事电力,电讯和铁路等部门的技术工作。解放后这些毕业生在各单位,都成长为工程师,总工程师等,成为技术骨干力量。

1948年5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该校,学校名称变更为“吉林市工业专门学校”,并将该校搬迁至吉林市江北龙潭区。1949年再次更名为“吉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5年,改为吉林工业电气装备学校。1963年,改为吉林冶金电气化学校。1999年学校合并到吉林北华大学。从1920年建校到1999年止,该校走过79年的历程,可谓吉林省职业学校乃至全国职业学校的先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在工业专门学校原址组建了吉林省联合初级中学。1950年,学校更名为吉林省实验中学,1955年学校迁往长春(《吉林市地名志》),1955年实验中学迁出后,原址改为吉林市中学,1956又改为吉林市第九中学。1990年,吉林市第九中学,与吉林市第一中学互换校舍——吉林市第九中学在北山脚下存在了34年。2005年,在北山脚下度过15年的吉林市第一中学,又搬迁到吉林市西部的温德桥新建校区,腾出的校舍由吉林市女子学校使用。2011年,吉林市女子学校迁到吉林市江南的丰西路新校址。这年底,原校舍全部拆掉,改建成现在的人民广场了。从1912年清末的法政学堂开始到2011止,此地一直是教学用地近一百多年。其中在此地时间最长的是吉林市第九中学,长达34年。

曾经,我家就住在这个校区对面,去该校步行2分钟即可。1949年9月,我家在现越山路106号,104号,102号,100号,98号位置新盖五间大瓦房。当时从迎恩门到致和门的城墙和四座门楼早已拆除,这一线的道路也有了名称:德胜门往临江门(迎恩门)那条顺着原城墙建成的路,叫顺城路;德胜门往北顺着城墙外往致和门方向走是胜利路,上世纪60年代改桃园路,现在改为越山路。

当年我家盖新房挖地基时,曾挖到古城墙地基。请来风水先生看后,告诉我家,新宅的地基就落在古城墙地基上,可保我家稳固,繁荣,吉祥。于是我家临街房那堵墙就用了古城墙的地基,到1988年拆迁时,五间大瓦房经过四十年的风雨飘摇仍完好无损。

在越山路106号北边有个东西过道,再往北20米左右,是我家原来的一个大院。当年,我家经营吉林市鸿胜铸造所就在此地。

在1912年的地图中,还发现北大街有一所吉林省府中学,显然当时是在城墙内,这所学校的地址,应是现在的船营区第一小学地址。1956年,我进入船营区第一小学读书。当时的学校正门在北大街,门面向东,还有个西门临近越山路,同吉林市第九中学斜对面。我大姐比我大三岁,她1959年在此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吉林市第九中学(以下简称九中)。1960年以前,凡在小学品学兼优的小学生(也参照平时学习和考试成绩),达到标准,学校可保送到中学,不用参加小学升初中的全市统一考试。

在1948年,吉林省工科职业学校搬迁吉林市江北龙潭区时,还没有吉林北山体育场。学校的北边原是一片荒芜的沼泽之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吉林市政府号召全市党政机关干部,各行各业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在这片沼泽之地,堆出一圈土看台,场内有四百米跑道,标准的足球场,在东部中间有主席台,南北两侧有花岗石条铺成的看台,正门对着光华路,北门迎着桃园路,南门对着德勝门。场内在西部土看台中部位置立一旗杆,上飘五星红旗。

体育场建成后取名为吉林市人民体育场,后改为吉林市北山体育场。1949年10月2日,全市人民在此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庆祝和游行活动。也就是从这年开始,每年10月1日,市委市政府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庆祝和游行活动,直到1964年后才被取消。

那时的北山体育场和九中仅一墙之隔,姐姐是这个学校一个班的班长。因我家房子就在越山路边,隔着窗户能看到很多老师和学生,上学和放学来回行走,姐姐有时指着窗外的人对我说,这是x老师讲课水平很高,x老师讲什么专业课,x同学学习好,x同学体育好,x同学文娱好等等,使我认识了许多该校老师和学生。

1956年,九中就有了高中部。我在船营第一小学读书时,学校就聘请该校的高中生,担任我班的辅导员,经常帮助我们学习,搞文体活动等。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也经常领我们到他们学校参观学习,搞一些联欢活动等等。

九中的学习氛围很好,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经常看到晚间教室里灯火通明,学生在埋头苦学。据说1956年到1966年,这10年是九中最辉煌时期,每年参加高考被录取的考生,始终在吉林市名列前茅,特别是1964年参加高考录取的考生和升学率,据说排吉林市第一位。

九中不但学习好,教学质量高,文体活开展得也非常好。学校有几位在吉林市内比较出名的体育和音乐教师,每年市内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各项球类比赛,都名列前茅;参加市内文艺汇演,也是榜上有名。学校有上百人组成的秧歌腰鼓队,每当各种节日或举行集会等庆祝活动时,都会列队,随着鼓乐声做精彩表演。还有一支管弦鼓乐队,指挥是一高中学生,有好几年,在北山体育场庆国庆游行大会上,他们在主席台前奏乐,非常有气势。

那时的九中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校。所以,有很多学生以能考进九中的初中和高中而感到自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船营区一些小学校中曾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即一中紧,二中松,不紧不松三、四中,五中xxx,六中xxx,七中xxx,八中xxx,要想学习好,还得上九中。可见当时的九中还是相当有影响力。

我小学同学毕业填报志愿时,很多同学都填报九中,其中有不少学习好的同学。我的邻居朱惠琴姐姐和其弟朱惠民,都非常聪明,品学兼优,他们考入九中。还有李益珍,李益华姊妹俩都是拔尖的好学生,也考入了九中——其中的姐姐小时候脸红彤彤的,同学给起绰号为“红海棠”一次九中全学年会考,曾进入前三名;她妹妹不但学习好,体育也好,是九中短跑最快的田径运动员,在吉林市体校训练,在学校和全市田径运动会上,多次获奖。现在回想,报考九中的学生多了,校方也会择优录取,学生的素质相对其他中学要高,这也是九中教学质量高的原因之一吧。

从1912年到2011年,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北山脚下的这块教育阵地一直被人们固守。之所以最终被改建成人民广场了,我想是因为这里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原学校西边靠北山公园,有划船湖,有条铁路运输线,划船湖有呼叫声,铁路运输有轰鸣声。学校北部仅隔一墙的北山体育场,不时传来各种比赛和集会的广播声和观众呼喊声。学校正门的越山路,在立交桥建好后,来往车辆增多,笛声不断。这些都造成学校周围生态环境的恶化,打破了学校的宁静,影响了学习,最终搬迁,改建成人民广场了。

如今徜徉在美丽的人民广场,在休闲娱乐之余,人们不该轻易忽视这里曾有一块传承一百多年的钟灵毓秀之地。

2024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