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的这段内容讲述了晋灭吴前,羊祜襄阳镇守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就像泰温·兰尼斯特一样,他建议攻打吴国,调动全国的兵力,水陆并进,形势分散,备战都很紧急。

他的计划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版“晚宴”。

羊祜去世后,杜预接替他的位置,继续执行这个计划。

他们的军队所向披靡,吴人或投降或溃败,最后吴主孙皓出来投降,吴地全部平定下来。

一场古代的“冰与火之歌”,只不过这次的“铁王座”被司马家成功夺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赏析:

羊祜镇襄阳,请伐吴,曰:「期运虽天所授,而功业必由人而成。 今若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 荆、楚之众进临江陵, 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会秣陵, 以一隅之吴当天下之众,势分形散,所备皆急。 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动,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吴缘江为国,东西数千里,唯有水战,是其所便。 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保,还趋城池,去长入短,非吾敌也。 」及祜卒,举杜预自代。

【译文】:羊祜在襄阳镇守时,建议攻打吴国,

他说:“虽然时运是天赐的,但是功业必须由人去完成。现在如果我们能调动梁州、益州的兵力,水陆并进,荆楚的军队前进到江陵,平定南豫州直取夏口,徐、扬、青、兖四地的军队会合在秣陵,用全国的军队对抗吴国这一个狭小地区,形势分散,边防备战都很紧急。

巴汉的奇兵,出其不意,一旦有地方被攻破,那么上下就会震动,即使有智者也不能为吴国谋划了。吴国依靠长江为国,东西数千里,只有水战是他们的优势。一旦我们进入他们的境内,那么长江就不能再保护他们,他们只能退守城池,从长处变为短处,就不是我们的对手了。

羊祜去世后,杜预被推举来接替他的位置。

预复请伐吴,许之。 命琅邪王伷出涂中, 王浑出江西,王戎出武昌,胡奋出夏口,杜预出江陵,王浚、唐彬下巴、蜀, 凡六道,而使贾充将中军屯襄阳,节度诸军。 王浑出横江,所向皆捷。 王浚克丹阳,进克西陵、荆门, 夷道。 杜预克乐乡,取江陵,于是沅、湘以南 接于交、广,望风降下。 胡奋克江安, 王浚复进克武昌,长驱至建业,吴人或降或溃。 潋舟师过三山, 入石头,吴主皓出降,吴地悉定。

【译文】:杜预再次请求攻打吴国,得到了许可。中央命令琅邪王司马伷出发涂中,王浑出发江西,王戎出发武昌,胡奋出发夏口,杜预出发江陵,王浚、唐彬进入巴蜀,总共六路,而派贾充带领中军驻扎在襄阳,协调各军。

王浑出发横江,所向无敌。王浚攻下丹阳,进而攻下西陵、荆门,开辟道路。杜预攻下乐乡,取得江陵,于是沅湘以南的地区接壤交州、广州的,纷纷望风降服。

胡奋攻下江安,王浚再次进军攻下武昌,一路直驱到建业,吴人有的投降有的溃败。水师经过三山,进入石头城,吴主孙皓出来投降,吴地全部平定下来。

端倪解析:

晋灭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三国鼎立近60年的局面,恢复了中国的统一,这场战争也是司马氏家族的高光时刻。

战争并非只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策略和智谋的较量。羊祜和杜预的计划和行动,展示了他们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他们不仅考虑到了军事行动,还考虑到了地理、人口和敌人的优势与劣势。这种全面的思考和计划,使他们能够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既定目标。

在战略层面,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大举伐吴,并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将二十余万晋军兵分六路出击。

这场战争使晋朝开创由北方平定南方统一天下的先例,结束自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同时,晋灭吴之战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渡江作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同样有着重要地位。

然而,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一帆风顺。在战争过程中,晋朝面临了吴军的多次进攻,但始终采取防守的姿态。

在陆抗死后,吴朝阵线既没有陆抗,也没有增兵。孙皓没有接受陆抗的建议,补充兵力。

孙皓对于上游自家方镇的警惕超越了敌人,造成防线空虚,为快速破亡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