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创始人宗老去世已经接近20天,但引发的系列舆论热点却丝毫未见冷却,时间跨度之长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里着实罕见。

另外,在这波热点中,网友们创造了两个“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将本来的市场竞争推向了不共戴天血海深仇的程度。而且,舆论几乎出现了一边倒,清一色捧娃哈哈,踩农夫山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景象在以往热点中同样罕见,一般来说,话题的中心只有一个主角,要么万人称赞,要么千夫所指。哪怕是有所比较,拿来比较的也只是偶尔的绿叶罢了,热度永远不及红花的一半。

有人说,这是一次营销,类似于饭圈的资本热搜。

不可否认,肯定有推波助澜的那只手在,因为其中有足够的利益。

但这只手不会属于娃哈哈自己,因为不需要没必要也不属于该公司一贯的风格。哪怕是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收入和风险也不成正比——一旦搞砸,本来正面形象的招牌会彻底被砸。

想了想,最有可能的是中间商,他们制造了一个“道德的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猛烈地向竞争对手开火,哪怕最后搞砸了反转了,也无所谓,大伙也不会算到他们头上,大不了换个品牌继续代理,反正这波钱已经入袋。

当然,如果只有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火势也不会这么旺,燃烧也不会这么持久。网友们的参与才是最强主力,不管是入了节奏的还是自愿站队的,都贡献了强大的战斗力。

而且,这种战斗力逐渐到了遇鬼降鬼佛挡杀佛的境界,不会向任何一股“对立”势力低头。

农夫山泉的澄清,被骂;

多家官媒对农夫山泉的帮腔,被怼;

(浙江日报、北京商报、潇湘晨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官媒都发表了头条文章,表示市场之大应该容得下两瓶水,底下评论除了暗讽就是明骂)

名人/企业家当说客,被讽;

(举例:李国庆喊话宗馥莉格局大一点,出来帮农夫山泉说两句好话,被网友讽刺他对前妻格局大一点,别抢公章,李国庆被骂到删帖)

甚至省级机构出门说话,也被抹了一脸灰。

(浙江省委宣传部公众号发了一篇名为《爱国情怀岂能这样消费》的文章呼吁大家保持理性,但最终被淹没在一片“卖国贼”的骂声中……)

在舆论的大潮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规则:撑娃哈哈=爱国,撑农夫山泉=卖国。

于是,各种往这条规则上靠的营销活动出现了:常州711下架农夫山泉、中山一公司通告员工每月凭50个娃哈哈饮品空瓶可领取500元补贴、游客带娃哈哈产品到焦作青龙峡景区全年免门票……

这类活动,屡试不爽!

就这样,在农夫山泉被按在地上猛踩的同时,娃哈哈也被抬上了“道德制高点”。

换一个角度说,气氛烘托到这里,娃哈哈已经被“道德绑架”了。

主犯依然是中间商,义愤填膺的网友在无意中也成了“帮凶”。

为什么这样说呢?

很简单,现在的娃哈哈已经被塑造成了“完美无瑕”的形象,被强制代入了“爱国企业的典型“,甚至成了”国货之光“的代名词。

说实话,不论是娃哈哈集团,还是宗老本人,都为中国的实体特别是饮料行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点不容置疑。从企业的品质到创始人的人品,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备受赞颂,这是很多企业难以企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么大的企业集团,这么多的品牌产品,这么多的代理商和直销点,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能将管理做到“完美”。

换句话说,哪怕是娃哈哈这样口碑保持了几十年的厂商,也会有不完美的地方和犯错的时候。

而一旦一个错误被抓住和放大,同样会有利益相关方在推波助澜,煽风点火,这个时候便成了众矢之的,曾经的赞美声多大,到时的辱骂声就有多高。

“你可是“道德模范”啊,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当初这么捧你,这不是打我们脸吗?骂你两句怎么了,太伤我们心了……”

或许“这种事”也不是什么大事,但网络的世界就是这么奇怪,那批当初捧你的人和后来骂你的人交集就是这么大。

这就是“道德绑架”的玄幻之处——哪怕你什么都不做,但是我帮你架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你就必须且只能做与那个位置匹配的事,不然就是不道德。

想一下,如果你是娃哈哈,得承担多大的心理压力啊。

以后走的每一步,是不是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哪怕本来自己都问心无愧了,但总感觉不够完美,配不起“爱国典范”“道德模范”的称号;本来用了十几年的生产经营程序,一直稳稳当当,但现在总怕会有差错和纰漏。

这就是“道德绑架”给道德者带来的“副作用”。

聊到这里,不得不让人想起一个词语,叫做“捧杀”。

正如“捧”也是一种“杀”一样,贴上“道德模范”标签也是一种“绑架”。

还记得当初的鸿星尔克吗?因为“自己过得不算好,但捐款从不含糊”而被贴上“民族大义”的标签,一时间该品牌各大门店的产品都被抢购一空。

但是,浪潮褪去以后,独自在冰冷的海水中一丝不挂,瑟瑟发抖的是谁?趁着涨潮将泳衣搜刮干净、潮退前匆匆离去的又是谁?

中间商们将利润的大头卷走了,留下依然被道德绑着的鸿星尔克——没被贴上标签之前你都捐了2000万了,以后你哪一次好意思低于3000万?

可是潮退了,哪有那么多3000万呢?

可是,只捐1000万的话,怎么对得起身上“神圣”的标签?

这就是捧杀……

同样,对于娃哈哈,还是交回给市场吧,喜欢就消费,不贴标签,不刻意神化,留下容错的空间,也留下未来宽容的机会。

不打扰就是最好的支持……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