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酒文化城的绿树掩映中,伫立着6尊人物雕像,将茅台的辉煌历史娓娓道来。承载着茅台品牌的发展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位:华问渠(1894-1979)永源

生于贵阳。原籍江西临川,始祖于康熙年间来黔经商定居遵义团溪。华家以贩盐发家致富,到其父华之鸿接手时,华家的上百个盐号已遍及大半个贵州,“华百万”之名传遍川黔两省。至今老贵阳人中还流传着“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乐家的才子”之说。同治元年(1862年),其祖父华联辉在茅台创办“成裕烧房”(后名“成义烧房”)酿造“回沙茅台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9年华问渠于贵州省宪群政法专科学院毕业后,协助其父经营文通书局、黔元造纸厂、大成煤厂和“永隆裕”盐号,并着力发展成义烧坊。抗战爆发后,大量文化团体、大中学校的迁入,使贵州迎来了大批饮誉海内外的教授、学者及文化名人。同时,上海等地的书局与报业纷纷内迁重庆,在贵阳设立分局与分销处。贵阳呈现战时繁荣的局面,吸纳了西南地区战时最高的知识群体。审时度势的华问渠决定利用当时全国人才汇集西南与贵州的机会,改变文通书局因“交通多阻,人才缺乏”而未能实现初旨的局面,于1941年6月策划建立了文通书局编辑所,聘请教育部主任秘书马宗荣,著名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分别任编辑所正、副所长,冯友兰、陈建功、苏步青、竺可桢、茅以升等112位全国名家英才为编审委员,将该书局提升为集编辑、出版、营销为一体的文化出版业集团。在上海、长沙、广州、成都、重庆、昆明设立分局,并参加了由商务、中华、正宗、世界、大东、开明书局组成的“国家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成义烧房的酒以“华茅”为标识运到各文通书局经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5年,“成义”与“荣和”共同选送的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跻身世界名酒行列。加之贵州与邻省公路相继开通、抗战后贵州成为西南交通中心等因素,社会需求大大增加。但由于设备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得到充分发展,年产量不过9000斤。华问渠屡次想提高产量,因主要精力在文通书局而无暇顾及。1944年,成义烧房发生火灾,酒坊被焚,地面建筑大半被烧毁。华问渠在重庆得知消息后立即电示:“迅速筹款恢复,并借此机会,扩大生产设备,以年产十万斤为指标”。烧坊凤凰涅繁,浴火重生,规模扩大。酒窖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18个,年产茅台酒42000多斤,为酒坊建立以来最高纪录。解放后,华问渠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工作,于1951年将烧坊以旧币1.3亿元出让,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2年与“荣和”、“恒兴”烧坊合并成立“地方国营茅台茅台酒发展走上工业化道路

建国后,华问渠任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

1979年去世,享年85岁

1997年,茅台酒厂在中国酒文化城塑华问渠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