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请关注陈历杰公众号并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更新!

躲起来不被发现是令人快乐的,但被看不见则是一场灾难。

——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

01

洞察人性的天才作家,两个儿子为什么接连自杀?

前一段时间,“李翊云的小儿子去世”的新闻很快冲上了新浪热搜第一,不少学员给我留言,希望我对这个家庭悲剧做一下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实话,我以前完全不知道“李翊云”是谁,也不太清楚她的整个背景情况,但看到新闻说她非常优秀,但是两个儿子接连选择自杀,这确实引发了我巨大的好奇,也查了她相关的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翊云是70后生人,毕业于北大生物系,在国外就读博士期间,突然决定弃理从文。

尽管是半道出家,她的文学天分却一鸣惊人。小说一发表,就在美国文坛斩获过多个大奖,甚至还出现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名单上。

尽管功成名就,但命运似乎作为母亲,却是极其不幸的。

2017年,李翊云的大儿子自杀身亡,年仅16岁。

时隔7年,她又失去了自己19岁的小儿子。尽管是火车被撞,不过据推测,不太可能是意外,最大可能性还是自杀。

究竟这个家庭受到了怎样的诅咒?

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对于儿子的死,这个优秀的妈妈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试图走进这个家庭,去探索这个悲剧家庭的心理密码。

02

有毒的原生家庭,可怕的代际传承

从世俗的角度看,李翊云出生优越,高知父母,书香门第。

她的父亲是物理核教授,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给她提供了优渥的生活和学习资源。

李翊云对父母的感情其实一直是一种爱恨交加的纠缠状态,并没有真正放下与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李翊云的童年并不幸福。她曾说:

“我母亲的不快乐是尖利的,我父亲的是沉默的,我姐姐的是苦涩的。”

尤其母亲,在家是一个暴君,喜怒无常,脆弱而敏感,“(母亲)冷酷和脆弱都来得猝不及防。”

与母亲的暴躁和控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亲的逃避和冷漠。

说到父亲,她指出父亲的软弱,说父亲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向孩子传达“宿命论”,即默默忍受生活赋予的一切。

父亲坦承,他在婚姻中没有一天感受到过平静,他还表达了后悔,因为他从未想过保护我和我姐姐免受我母亲的伤害。他努力想把这种宿命观灌输给我们,因为这是对我们唯一的保护。

多年来,我一直隐匿其后、沉溺其中:宿命论能让一个人看上去平静、能干,甚至快乐。

在这个四口之家中,因为母亲更偏爱李翊云这个小女儿,所以她那些起伏不定的情绪,极端的控制欲,也更多由年幼的李翊云来承受——

“我们家唯一的孩子是我母亲。比起她的狂怒,我更害怕她的眼泪。”

面对母亲的极端控制,她选择了逃离,也找到了出口——写作。

为了抵抗母亲翻看日记,李翊云摸索出了一套隐内心真实情绪的策略:如果要写看到的一只鸟,她就去写树,写云,写天,借此来掩盖真实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12岁,学会英语,李翊云将之视为“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因为母亲不会英语——“英语成了我的私人语言。”

再到成年,有了独立能力,她迫不及待离开故土,来到了美国。

就连后来突然的弃理从文,也是一种对过往的抛弃。

在《纽约客》的采访中,李翊云就曾提到过:

“我父母非常反对我写作,甚至非常反对我读文学书籍……我觉得他们就希望我只看科学书籍……”

李翊云选择了叛逆,父母让我做的我都不想做,不让我做的我偏要做!她用写作和逃离释放了自己的攻击性,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暂时的逃避策略能迎来短暂的和谐,却终究无法改变底层的心理模式。

03

走向母亲的反面,儿子就幸福了吗?

成为母亲之后,李翊云采取了和母亲截然不同的做法,母亲喜欢控制,紧紧盯住女儿的学习,她选择“放养”,让孩子自由生长——

“我能做到的就是把他们喂饱了,澡洗了,牙刷了,换上干净衣服……只要不哭,我就不去管他们。我这个人好像没什么原则性,当妈也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情绪极端,喜怒无常,她却情绪稳定,冷静克制。

她自述:

“我的人生从来没有摔过门,从来没有砸过一个杯子或盘子 —— 反正就从没有过任何的“情绪失控”。

并且,她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围着孩子转,她希望成就自己的写作梦想,为了兼顾家庭和梦想,李翊云多年来还坚持在午夜到凌晨4点写作,其中要克服的艰辛和表现的毅力让人不得不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以身作则,自我严格要求,同时又对孩子实现民主式教养的母亲,她的两个孩子却并没有觉得多么幸福,反而走向了一条自我压抑,甚至自我毁灭的不归路。这又是为什么呢?

04

两个极端,看似相反,其实类似

我试着去分析一下她育儿的思路,看是不是可以看透浮华表象后的本质。

1. 情绪暴躁 VS 情绪隔离,压力冲突状态下的不同应激反应

李翊云的母亲表现得情绪很极端,让孩子经常处于受惊吓的状态,也造成了李翊云缺乏安全感,骨子里害怕冲突,希望避免冲突。

这些都导致李翊云走上了另外一条路,选择做一个冷静理性的妈妈,然而,这里其实有一个风险,就是萨提亚说的“超理智”的自我保护模式,往往会被当事人自我理解成冷静理性,在孩子需要积极的情感回应的时候,反而选择的是一种情感疏离。

她有一段这样的自述,她说有天小儿子把手放在自己手上,自己却无法理解这种感受:“我知道那一定很舒服,并且是天下最自然不过的事了。一定是这样的。不过我突然觉得我无法理解它。我能接近理解它,但是那只能是作为人类学家的理解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翊云对于原始情感的感知力是非常有限的,她太依赖于头脑和逻辑,反而隔断了身体的感受,而孩子是能够敏锐地感知到这一点的,这样的“超理智”模式让她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流动会遭遇阻隔,她很难共情孩子的感受,而孩子的情绪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回应。

温尼科特说过,对孩子来说,无回应之地犹如绝境。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的生命力始终无法活出来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们常常感受到的是母亲情绪的疏离,他们的负面情绪很难被真正看见,就更谈不上接纳了。但他们也很难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因为妈妈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已经是一个足够的好妈妈,理性克制,从不发火,你还能要求妈妈做什么呢?

当能量无法向外攻击的时候,那就只能向内攻击自己,所以两个儿子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抑郁的路,而随着自我攻击的不断加强,他们的抑郁也不断加剧,最终导致了自杀的不归路。

而这一切,恰恰是因为有着看似完美的父母,他们的负面情绪无处宣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遇上明面上更“糟糕”的父母,反而可能更有利于他们攻击性的释放。比如父母有明显的情绪问题,或者自我管理能力弱,那孩子可以把不满甚至恨意投射给父母,也可以在心理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听他们的,因为他们很糟糕。这样,他们通过向外攻击完成了自我认知的整合,就像李翊云当年对母亲的否定和反叛完成了生命力的保护一样。

但如果遇到的是看似“完美”的父母,这样的攻击性就无处释放,孩子只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即使充满了失望、委屈、愤怒,却又无法指责对方,困惑又无力,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情绪崩溃的漩涡中,生命力也最终一步步走向枯萎和衰竭。

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真实比完美更重要的原因。

2. 自恋 VS 自爱,如何把握度?

李翊云的母亲无疑是自恋的,她喜欢控制,喜欢指责,喜欢把情绪发泄给孩子,这是典型的自恋母亲,《母爱的羁绊》这本书也深刻地分析过这种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翊云看起来冷静自省,很少用情绪绑架孩子,但她真的走出了自恋的陷阱了吗?

从种种迹象看来,似乎并没有。相反,她的自恋隐藏得更加巧妙,但是伤害性却并不逊于她的母亲。

比如,李翊云会不断把两个儿子作为观察和书写的对象,当然也包括自己。但这种冷静的观察中,其实并不是一种平等和自然的母子交流,反而更像是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研究行为,母亲是主体。孩子成了客体,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母亲成全自己写作梦想的工具。

就像大儿子去世以后,李翊云选择了写作疗愈,她写了一本《理由结束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我没有读到,不过我很难想象小儿子读到这样的书会是怎样的感觉?他对哥哥的死和妈妈的看法一致吗?他对哥哥的死成为妈妈写作的题材会怎样看?

这一点我想到了《始于极限》一书中出身优越,名校毕业的作者铃木凉美选择从事AV女优工作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她就是为了让自恋的母亲蒙羞,因为母亲对性工作者的不屑和轻视,包括对她的研究让她很不爽。她这样写道:

“母亲全力以赴爱着我。与此同时,我也一直是她研究的对象。”

“我从小过得很自由,大人从不强迫我学习或工作,也不要求我打扮成他们中意的样子。但这种自由也让我毛骨悚然,仿佛母亲在拿我做实验,并饶有兴致地观察实验结果。在与母亲交谈时,我总觉得自己说的每句话对她来说都有既视感,是她能报出名字的现象,全无新的惊喜。

这就是铃木凉美后面选择报复的根本原因,她不想成为母亲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她希望母亲能够真正平等尊重地看到自己,所以她选择了最激烈的反抗方式,也确实让母亲蒙羞,她体验到了报复的快感。

但李翊云的孩子却没有选择这种攻击的方式,他们选择了向内攻击,自我了结,但这其实也是一种极致的报复,让父母没有任何忏悔和挽回的机会。

05

如何打破家庭悲剧轮回?

如何才能打破家庭的悲剧轮回?让悲剧在自己这一代终结。

说实话,并不容易。因为很多我们童年习得的模式已经进入到了潜意识,这也是为什么治愈童年创伤有时需要很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拥抱真实和袒露脆弱的勇气。

真实比优秀更重要。这是我在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分析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能够直面自己的脆弱面和阴暗面,不回避,不粉饰,不夸大,而是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和呈现出来。

比如一个真实的妈妈,可以坦诚自己的脆弱和无助,但是也不逃避自己的责任。她会告诉孩子,自己并不是完美的妈妈,也会有情绪的时候,但是她会告诉孩子这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他的责任,并尽可能在孩子需要她的时候看见和接住孩子的情绪,这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能够允许孩子表达攻击性,也能接住孩子的攻击性。

这份真实的袒露首先来自于对自己的客观认知,不过分自恋,不需要时时刻刻处于防御状态去捍卫自己虚假的人设。

这份真实也来自于被讨厌的勇气,敢于在人际关系中直面拒绝与冲突,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课题,尽力构建一份平等尊重的关系。

理解我们作为人都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们都有人格的阴暗面,就像阳光下我们都有影子一样,看见它,接纳它,然后整合它,我们才能真正坦荡而真实。

自我疗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拥抱终身成长。每一个勇敢面对自己童年的创伤,勇敢疗愈自己的人都是勇士!这条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英雄之旅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书写,去打破命运的诅咒,去缔造自己的幸福,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幸福的勇气!

写文不易,喜欢请点个“赞”“在看”,感恩!

欢迎选择心理能量营一起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