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4日,代号“西方—81”的军事演习中,苏军参演部队以50万兵力当着全球国家的面,公开进行了一次“钢铁洪流推平欧洲”的盛大“表演”。
美国驻欧洲武装部队总司令伯纳德·威廉·罗杰斯上将评价此次演习:
“苏军如东西并进,5天就能横扫西德前线的所有北约军队,7天可以打到英吉利海峡,3个月就能荡平欧洲大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曾经在军事上十分强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军事力量处于绝对的巅峰时期,尤其是核武器,其规模远远超过美国。

前苏联是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于1922年12月30日签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正式成立的。至1991年12月25日解体,一共存在了69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其军事力量最为巅峰之时,苏军有着现役部队549万,预备役部队3574万的恐怖数量。

其战略导弹部队拥有300余个陆基发射中心1700余枚洲际导弹,总计达4.5万枚核弹,哪怕在陆基发射井全毁的情况下,其全球最大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仍然拥有二次、三次核反击能力。

每艘“台风级”战略核潜艇所携带的20枚P—39型洲际导弹射程超过8000公里,且每枚导弹搭载10枚核弹头。

一艘台风级核潜艇200枚核弹头的载荷,甚至具备一次发射就能毁灭包括美国在内的全部北约国家。

其战略空军的代表机型“图160”战略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75吨。两个武器载舱内,可一次性携带12枚核弹,以2.05马赫的速度进行高空突防时,在当时是没有任何武器能够拦截得住的。

苏军不仅核武了得,其常规武器照样不可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9月4日,苏军曾经搞过一次世界军事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

在众目睽睽之下,代号“西方—81”的苏军参演部队以50万兵力当着全球国家的面,公开进行了一次“钢铁洪流推平欧洲”的盛大“表演”。

面对当时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公开发出的“观摩邀请”,当千余辆由最新式的T80和T72组成的装甲集群,首次出现在北约军事观察团视野里面时,其毫不避讳的恫吓,令北约各国军事观察员们瑟瑟发抖。

时任北约秘书长的荷兰人约瑟夫·伦斯,甚至悲观地认为:仅以苏军参演部队的这50万人马,不用7天就能横扫欧洲。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军,被美国驻欧洲武装部队总司令兼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官伯纳德·威廉·罗杰斯上将评价为:

驻东德苏军与驻东欧苏军如东西并进,5天就能横扫西德前线的所有北约军队,7天可以打到英吉利海峡,3个月就能荡平欧洲大陆”

能够让当时苏联的唯一对手美军这样评价,苏军靠的是自身拥有的足够实力和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78年至1983年的5年间,苏联的钢产量达1.5亿吨,是美国的1.5倍。石油产量为6亿吨,是美国的1.4倍。

在整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苏联曾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靠着出口石油及天然气,将自己的国力推向了顶峰,从而使得苏联的军备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在联合国,苏联不仅是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还拥有投票权,“一个国家三张票”使其在联合国的各项表决中,占尽了优势。

同时,苏联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并不是孤军作战。

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麾下,整个东欧各国除了南斯拉夫,包括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全都唯苏联马首是瞻。

美国建国两百余年,它就只害怕过一个国家,那就是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中,敢不宣而战把炸弹扔到美国人头顶上的日本,美国人用“李梅烧烤”和“小男孩”差点让其灭国。

二战中,暴揍了整个欧洲国家,让号称世界第一的法国陆军40余天便宣告战败的德国,美国人在西线把其碾压成了渣渣。

但当美国面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时,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的整整40年里,心怀敬畏。

千万不要以为曾经的苏联是“大号版”的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国名的超级联盟,与现在的俄罗斯截然不同。

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的立国之本。

在二战残酷的苏德战场上,如果苏军大本营的墙上悬挂着的不是“镰刀和斧头”,那么,苏联人民是绝对打不赢这场战争的。

正是凭着“镰刀和斧头”,当时总人口为1.94亿的苏联人民才能够团结在这面旗帜下,用伤亡达1/4的人口,最终赢下了这场战争。

二战期间,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其中,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一部分,在苏德战场上总计付出了1000万人口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没有意识形态上凝聚而成的高度集权和统一思想,一个由15个加盟共和国形成的国家,就不可能团结得如同一块钢板,不分彼此,一致对外。

所以,美国建国至今唯一令其心怀敬畏的国家就只有苏联。美国人怕的不仅仅是苏军的钢铁洪流,真正令美国人颤抖的,是苏联的两亿人民随时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意识形态。

据维基百科揭秘英国军情局资料:

冷战时期,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摩纳哥、西德、奥地利、丹麦、挪威、瑞典等大部分西欧国家,面对苏军随时可能发起的“横扫欧洲军事行动”,都做出了极为详尽的“疏散预案”。

为什么是“疏散预案”,而不是“作战方案”?

维基百科解释道:

因为经北约组织评估,上述诸国以及北约部署在欧洲的兵力,在战争爆发初期,完全不可能抵挡苏军50万至100万装甲集群的全面平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北约组织的统筹下,“疏散预案”的重点是将各国的科技、金融、工业,以及文化艺术等等方面,成体系地列入首要疏散名单,在危机凸显前转移至英伦三岛,避免被战争破坏。

这是汲取了二战敦刻尔克大溃败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所作出的安排。

由此可见,巅峰时期的苏联,对于西欧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列强来说,完全是神一般的存在。

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第一”和所有的“第一代产品”一样,都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先天不足,而导致各种弊端和矛盾的产生。

特别是因为仗着出钱、出人、出力,苏联援助了众多的“兄弟国家”后,便企图以“老大”自居,强势介入各国内政,引起了“兄弟们”的反感。

作为红色阵营的“带头大哥”,苏联从五十年代起,陆续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使得中国工业在其后的发展中门类齐全,奠定了从一个农业国转型工业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苏共领导人随即企图对中国进行控制和干涉,并试图在建立“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的问题上介入中国内政,由此引发的中苏交恶直至1966年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在南亚,苏联一如既往援助印度几十年,并以此几乎成为了印度的“太上皇”,从而引起了印度人民的极度不满。

在东南亚,苏联数十年给越南“输血”,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小霸王,不仅侵柬侵老,还跟着苏联一块对付中国。

而在东欧,对于不太听话的“兄弟”,苏军悍然出兵匈亚利,造成2700余名匈牙利人民惨死。

同样在东欧,苏联因为不满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体制改革,觉得此举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便以“联合军演”为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实行武装干涉,对其全面军事占领。

而对于南斯拉夫,因其领导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秉持“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原则,拒绝加入华约组织,从而挫败了苏联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控制南斯拉夫的企图。

苏联对此深恶痛绝,竟数十次派遣克格勃特工秘密潜入南斯拉夫,欲对“铁托同志进行物理化祛除”,结果却全数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以“家长”式作风对待社会主义阵营“兄弟”的手段,不仅使得“世界红色阵营”四分五裂,对其霸道行径极为反感,还对其施以的各种援助持怀疑态度,担心所谓援助的背后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

各国民众甚至以焚烧苏共领导人画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结果,苏联几十年花大价钱对各国进行的援助,不仅削弱了自己的经济,更没有得到这些国家的认可。

其“打小弟练手艺”的恶行,更是大大降低了苏联在“红色阵营”中的声誉,为后来的“墙倒众人推”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是后话。

更为糟糕的是,苏联一系列对外的援助政策不仅没能讨好各国,更使得自己因为长期的对外“放血”,而让自己迅速变得虚弱。

在计划经济的生产政策下,苏联的工业生产结构极不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全国80%的工业产能都是为军事工业服务,而民用工业尽管名义上占比20%,但大数生产民用产品的工厂,按苏联工业委员会的要求,必须具备随时转为制造军工产品的能力,否则便需停产整顿。

这就造成了这些占比仅为20%的民用工业,实际是成为了半民用,半军工的生产企业。

而众所周知的是,在“全国一盘棋”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军工工业是花钱的门类,而民用工业才是挣钱的门类。

简单点说,一个国家超过80%的工业都在拼命花钱,这样的的工业体制该怎么去长期维持呢?

而苏共的领导人又向来是不服输的,不仅在地球上要当“老大”,在太空科技工业的竞争中也要和美国争当“一哥”。

于是,史上最最烧钱的放卫星、造飞船等等太空项目让苏联的工业体系雪上加霜。国家把钱都花在了军工上,那为人民服务的民用工业自然也就必须为此让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可以造飞机、造导弹、造卫星、造飞船,却连自行车、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都难以生产的工业强国,苏联的衰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在总体经济实力弱于美国的情况下,苏联仍然试图与美国保持均势竟争,那么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比例、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工业与农业的比例,所有的一切就都无法保持平衡。

这就导致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跟不上苏联军事的“世界领先”,这一矛盾虽然显而易见,但一贯强势的苏共历届领导人却选择视而不见。

老百姓对于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飞机、导弹渐渐产生厌恶之后,曾经因为“制度的先进”而产生的凝聚力就逐渐开始瓦解,一个“钢铁巨人”的坍塌也就开始进入倒计时了。

苏军在“帝国坟场”阿富汗的十年战争中,让本就已经孱弱不堪的苏联经济几近崩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戈氏的“激进改革”失败之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终于在1991年12月26日宣告解体,这个日期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组织的正式结束。

曾经的“钢铁巨人”仅仅存在了69年,便轰然倒地,留给后人的,至今仍是无穷的战争和无尽的反思。

在历史的长河中,苏联短短69年的存在,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它再次验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如果国家的崛起,是以牺牲底层人民的温饱和尊严为代价,那么这样的崛起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并且是极具危险的!

苏联的解体除了本文中所列事项外,也离不开当时苏联国内的阶级固化,以及寡头滋生和官僚腐败等诸多因素。

苏联人民既然在2240万平方公里的“蛋糕”上连一口奶油都吃不到,那么这样的“蛋糕”就注定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掀桌子”迟早成为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画重点——

历史需要不断反思,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至今已逾30年,原先的那些苏联人民,他们现在的生活就一定幸福了吗?

没有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那些前加盟共和国的老百姓们就一定获得了尊严了吗?

他们全都吃到了“蛋糕”上面的奶油了吗?

我看未必!

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

没有大国的崛起,哪有小民的尊严?

这也是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

诚然,我们必须承认: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是举着“镰刀和斧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没有经验可循,没有范例可依,在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上,苏联的实践之所以失败,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如我文中所言: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第一”和所有的“第一代产品”一样,都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先天不足,从而导致的各种弊端和矛盾。

这就给后来者提供了充分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成功崛起就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苏联是社会主义的先驱者,虽然没有走到最后,但其历史地位必须得到公正评价。

正如普京的那句名言——

不怀念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