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连发三份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陪都重庆,商谈和平建国之事。

为了避免人民再遭刀兵之灾,毛主席冒着被蒋介石扣押的风险,毅然决定单刀赴会,去赴蒋介石的“鸿门宴”。

为了给毛主席一个下马威,谈判初期,国民党操纵下的中央日报记者,在众目睽睽之下提出了一个让毛主席左右为难的话题:毛先生,你害怕蒋先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毛主席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回答了此问题,引得众人大笑!

那毛主席究竟说了什么?当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蒋毛之遇

毛主席和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传奇的一对宿敌,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苏联人的撮合下,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联合共产党开启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允许共产党人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参与国民党政治活动。

孙中山

作为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毛主席,被国民党一大选举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

而当时的蒋介石,仅仅只能以军官的身份,列席旁听。

但是命运这东西是十分奇妙的!

王炸开局的毛主席在后面一路高开低走,而逆风开局的蒋介石,却机缘巧合地在后来触底反弹!

1925年,毛主席因反对陈独秀等人右倾的革命路线,最终被排挤出中央。

蒋介石在这往后的一年里疯狂成长,带领黄埔学生军东征盘踞在潮汕一带的国民党叛徒,前粤军军阀陈炯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的人生更是迎来了跨越式腾飞。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有四个人最有资格继承他的位子。

第一个是胡汉民。

孙中山北上谈判的时候,胡汉民就是广东地区的一把手,俨然一副监国太子的姿态。

胡汉民

第二个是汪精卫。

汪精卫是孙中山极为看重的年轻后辈,走哪都带着他,有点秦始皇跟胡亥那个味道。

汪精卫

更重要的是,孙中山的遗嘱就是汪精卫起草的。

在中国的政治中规则中,替前领导起草遗嘱的必定是其最为信重的人。

第三个是廖仲恺。

他是跟随孙中山多年的革命元老,也是国民党中有名的左派,苏联人很是看好他。

要知道,苏联人才是当时广州真正的主人,他们看好谁,基本上谁就能上。

廖仲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个是掌握粤军兵权的许崇智,此人是蒋介石的结拜兄弟。

由于廖仲恺的赢面太大,广州国民政府的右派分子,为了阻止他上位,使出了暗杀这种同归于尽的手段。

为什么说同归于尽呢?因为事后胡汉民的弟弟被查出与刺杀有着直接关系,凶器更是从许崇智的部队里流出来的。

有这份嫌疑在身,许胡二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两人最后迫于压力只好灰溜溜退出。

随着三大候选人集体退场,局面霎时间变成了汪精卫一家独大。

汪精卫

当时广州真正的话事人是苏联代表鲍罗廷。

国民党这些年能混得风生水起,全靠苏联在背后给钱、给枪、给技术。

现在孙中山去世了,正是苏联加强对广州的控制的时候,怎么可以再出现一个一家独大的汪精卫呢?

为了制衡汪精卫,鲍罗廷选择扶持在广州没有根基的外乡人,蒋介石。

在鲍罗廷的扶持下,蒋介石一跃成为了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以及国民党军方的一把手。

鲍罗廷

1926年初,鲍罗廷离开中国回苏联述职,共产国际派了一个叫季山嘉的人来指导中国革命。

季山嘉与蒋介石天生八字不合,两人一上来就是各种撕。

最终于3月20日爆发了中山舰事变,蒋介石发动军变,控制了苏联代表和共产党员。

要知道,蒋介石的权力来源可是苏联人的扶持,国民党的摊子全靠苏联资金撑着,一旦苏联人断供,国民党立马就得歇菜。

蒋介石此时看似强势,实则虚得一批。

当时亲历这件事的毛主席,一眼就看穿了蒋介石色厉内荏的本质。

对方现在玩的就是一个胆小鬼游戏。

于是他向陈独秀建言,对蒋介石“只可示强,不可示弱”。

如果当时陈独秀和季山嘉采取了这个建议,说不定蒋介石就得提前下线了。

可惜,他们的软弱性终究占了上风。

为了息事宁人,他们向蒋介石让渡了大量权力,从此老蒋一发不可收拾。

最终在苏联的妥协下,国民党通过了《整理党务案》,将共产党员全都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部门。

教员也在被排挤之列,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栽在蒋介石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场初交锋

对广州局势深感失望的毛主席,只得黯然离开,回到老家湖南继续从事农民运动考察。

福兮祸所伏啊!历史的剧本往往就是这么峰回路转,如果没有这次出走,毛主席继续待在广州的话,是绝不可能找到那条,能让中国逆天改命的正确道路的。

一年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献祭了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获得了江浙财阀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身价一路看涨,成为中国最有权势的人。

而毛主席和他的秋收起义部队,则被赶到山沟沟里,东躲西藏暗中发育。

在蒋介石东征西讨扫平各路军阀的同时,毛主席也在穷乡僻壤打出了一片天地。

1930年,蒋介石在中原大战奠定了霸主地位之后,立马就迫不及待地向苏区革命根据地伸手了。

这是两人在疆场第一次交锋。

笔者认为,国共两党在中国的这场较量,就是湘军跟太平天国的再世交锋。

蒋介石一生拜读曾国藩,深得老曾头“结硬寨,打呆仗”的兵法真传,打起仗来讲究一个循规蹈矩步步为营,一点水平也没有。

而毛主席的战法,跟太平天国农民军那一套如出一辙,讲究的是迂回穿插,千变万化。

一番交锋下来,蒋介石喜提渔家傲一首: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以蒋介石那种步兵连长的军事水平,这辈子都注定打不过毛主席。

第三次反围剿之后,共产国际派来了一个军事顾问,伏龙芝大学高材生李德。

李德和他的小弟博古,都看不上毛主席那套山沟沟里的游击战。

至于李德的军事思想,跟蒋介石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玩的是堡垒对堡垒,战壕对战壕那一套。

老蒋这位微操大师这辈子最大的胜仗,就是从李德手上赢的。

李德

由于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根据地丧失殆尽。

危难之际,毛主席再次出山。

面对几乎泰山压顶般的优势,蒋介石那套幼儿园战法在赤水河畔,还是被耍得团团转。

我视老蒋,掌上观纹耳!

长征结束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两人的恩怨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整起了幺蛾子。

他给毛主席连拍三封附带“万急”的电报,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去共商国是。

其实这种小把戏他在抗战期间就玩过了好几次,但毛主席每次都以“牙疼”、“没空”这些理由婉言拒绝。

毕竟谁不知道你蒋介石什么德行,李济深、张学良这一个个的前车之鉴,可就摆在那里呢!

但不得不说,蒋介石这个人有一样东西跟毛主席不分伯仲,那就是权谋。

抗战刚刚胜利,他就跟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接上了头,以保障对方人身安全为条件,顺利接管了日本人占领的绝大部分土地。

这使得国民党的势力急剧膨胀。

反观共产党在这次接受行动中,则基本没有什么斩获。

但是毛主席目光敏锐,很快就找到了破局的地方——东北。

那地方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张作霖父子和日本人经营多年,得之可得天下。

张作霖

东北在日本投降前已被苏联占领,不在冈村宁次手里,这是中共唯一可以争取的破局点。

蒋介石需要时间去为内战做准备,中共这边其实也有这个需求,他们需要时间消化东北啊!

再加上二战之后,美苏两国在雅尔塔达成瓜分世界的协议,中国同样在瓜分之列。

长城以北,包括东北都归苏联的势力范围,长城以南则归美国势力范围。

两大强国是不会直接统治的,他们肯定会挑选自己的代理人托管。

所以,美苏两国并不希望,中国现有的势力格局被打破。

蒋介石作为帝国主义的代言人,自然不能违背主子的意见,但他实在太想除去共产党了,怎么办好呢?

答:把破坏和平的黑锅,扣在共产党头上,我就不信你毛泽东敢来。

这下子压力可就来到了毛主席身上了。

苏联发来电报要他大局为重,美国大使赫尔利以国格担保安全,全国各界殷殷期盼。

不去就会被全世界孤立。

众所周知,1950年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毛主席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后才下了决心。

但很多人不清楚的是,这件事,毛主席也反复思考了很长时间才下了决心。

最终毛主席还是下定决心去会会蒋介石,毕竟现在真不是撕破脸的时候。

蒋介石根本就没料到毛主席敢来,一时间被弄得有点措手不及。

只好用下三滥手段,收买无良记者打口水战,问毛主席怕不怕他。

毛主席的回答,很形象地概括了他跟这位老对手这辈子的关系:蒋介石的“蒋”是不是草字头那个“蒋”吗?将军的“将”字上面加上一根稻草,那就是一个典型的“草头将军啊”!

我这个“毛”字可不是一般的“毛”,倒过来就是一个“手”字,就像是转动手掌一样轻松啊!

众人闻言大笑!

确实,草头将军这辈子在战场上,一直都被教员玩弄于股掌之间。

可在蒋介石眼里,被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是你们共产党才对。

重庆谈判期间,他的日记里是这么说的:余之一握,覆手可灭。

捏着鼻子签完《双十协定》后,蒋介石觉得还是不能给共产党发展的时间。

他将清一色的国军王牌全都堆在了东北,当时我军还很弱小,四平一战失败后,差点就被赶到苏联了。

幸亏美国调停大使马歇尔出手,才让我军得到了喘息之机。

马歇尔

东北是全国的阵眼,马歇尔此举让蒋介石失去了,最好的一次全歼我们的机会,难怪蒋介石后来把他列为千古罪人。

毛主席深入虎穴没有争取来的时间,马歇尔给我们争取到了。

从重庆谈判到内战爆发的这八个月,对我们来说生死攸关啊!

渡过了这致命一劫后,毛主席可真就把蒋介石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解放战争中,蒋介石还是曾氏兵法的老一套,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结果教员又是蘑菇战术,又是关门打狗,又是千里跃进,奇招叠出,转弱为强。

蒋介石东奔西走,疲于应对。

而蒋介石先是从谈判时期“余之一握,覆手可灭”的志在必得,到三大战役“六八之差,优势在我”的自我安慰,最后到台湾时“心灰意冷,莫谈军事”的彻底自闭。

直到人生走到尽头,他才大彻大悟:毛公无敌矣!

现在才想明白?早干嘛去了?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