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 川端康成在小说《雪国》开场中描绘的正是越后妻有地区, 日文原意为“被白雪覆盖的村落”。

有些拗口的“越后妻有”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名字,而是这一带的古称,包括新泻县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冬季吹来的海风被山丘阻隔,会在这里形成两米多高的雪墙,因此越后地区一年有三分之一时间被大雪覆盖,再加上地处强地震带,多陡坡断崖。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村庄日渐衰败。

学校逐年关闭,年轻人纷纷离开,越后妻有逐渐沦为“空心村”。

也许不久以后,关于这个日本小村的记忆也将被抹去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谁也没想到,如今的越后妻有,竟成了旅游达人和艺术爱好者的打卡圣地。

Christian Boltanski《最后的教室》

草间弥生《花开妻有》

连当代艺术圈的大咖Christian Boltanski、草间弥生都是它的小粉丝,不仅来参观还在这里搞起了创作。

看到越后妻有的巨大转变,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北川富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他第一次来到越后妻有,就发现了这个地区别致的一面:群山环绕之间,四季风景千差万别,独特的地理与气候造就了秀美的山川和丰饶的物产。

如此一块宝地日渐衰败太过可惜,身为策展人的他决定用艺术挖掘土地蕴含的生命力,重振空心乡村。

为此,北川富朗说服当地政府提供场地支持,山间、草地、河流,就连废弃的小学校都成了艺术家释放灵感的天地。

在平静的湖面上摆放固定好的花瓶与框架,通过光线与倒影,简简单单便还原了山水的自然美。

日本现代玻璃艺术家行武治美的《再构筑》,将玻璃工艺与田间废弃小屋相结合,原本不起眼的山间小屋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品。

这个“光之隧道”是中国建筑家马岩松的作品,湖面为镜,山林为景。走入这条隧道,世间的烦扰也早随风飘散...

前六届艺术祭海报

就这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户外型国际艺术节——“大地艺术祭”诞生了。

“大地艺术祭”从2000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次。展馆里是各种艺术展览,展馆外是因地制宜的大型艺术品。从室内到室外,艺术气息贯穿了整个村镇。

在北川富朗看来,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城市与乡村该如何共生?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越后妻有开始了探索。

来自俄罗斯艺术家Llya和Emilia Kabakov的作品《梯田》,安排了几个勤劳的“农民”和两三头“牛”,不分春秋昼夜,在田野中耕种,旁边还附有贴心的讲解。

既没有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土地,反而让游客了解了土地与农耕之间的意义。

艺术家在空旷的树林中简单地摆上木制镂空窗格,光阴交错下增添了别致美感。

在稻田中设置一个休憩的平台,欣赏农作间隙的安宁美景,同时,通过稻米的自然生长也直观展现了四季变换。

被拆卸下来的废弃木材和玻璃窗也能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秘密通道。阳光穿射而过,倒还有一丝时空变幻的错觉。

为了发现广阔的妻有风景,艺术家设计了这扇自然之窗。打开窗户,都市人会看到早已被他们遗忘的山野之美。

对了,这里还有一家可入住的艺术展览馆——“光之馆”,据说房间常常一秒售空。

之所以称为光之馆,是因为在这里你可以透过天窗观察24小时日光变化,感受光与建筑之间的美妙。

屋子里到处开满了大小不一的窗户,躺在榻榻米上从窗户的边缘欣赏蓝天的深浅变化,一天都看不厌。

当地居民的仓库在艺术家的手下,有了丰富的表情

在北川富朗的倡议下,当地居民也自发参与其中,人们将自家荒废的房屋及田地交由组委会和艺术家进行活化,还自愿加入后勤支援工作之中。

甚至还有一批愿意为大地艺术祭出一份力的外来人士,他们组成了一支志愿者团队——“小蛇队”。在劳动和奉献中,收获最纯粹的快乐。

现在,“大地艺术祭”展览的作品已经永久放在乡间及民宅中,成为当地社区景观的一部分。越后妻有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自然美术馆”。

“大地艺术祭”的成功给越后妻有重新注入了活力,大量旅客前来参观,给当地凋敝的商业带来了新鲜的动力。仅2018年,来到这个村落观光人数就达到了100万人次。

不少远离家乡的年轻人也开始陆续从大城市搬了回来,越后妻有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日本的这个村落,何尝不是中国万千乡村的缩影。如何让乡村恢复生机?在越后妻有,或许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答案。

end

喜欢 请戳一戳在看

注:图文来自网络,仅为交流分享,侵删。

美术史知识大全艺术内容推广计划 :

如果你是艺术家?

欢迎通过图文让美术史君的粉丝们认识你!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

如果你是艺术机构

欢迎分享你们的展讯和推荐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