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多亿参保人员中,农民群体属于比较弱势的一类,他们往往没有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职业,即使部分农民工,有心参与社保养老保险,给自己一份退休养老金保障,但也会由于收入问题,而选择放弃配置社保,给家里多留可用的钱。

目前的养老金体系中,在养老金双轨制时期退休的机关单位人员,养老金按照工龄和职称来定,工龄越长,退休工资越高,甚至能达到在职期间工资收入的90%。

而在2014年并轨过渡期开始后,才逐步退休的机关单位退休人员,不再按照工龄和职称,发放养老金,而是按照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工龄,计算和发放养老金,但比普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多补发一部分过渡性养老金。

在同等条件下,机关单位退休人员和拥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中人,月领取养老金比普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高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参保群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农村生活,从未外出的务农人员,他们中少部分人会选择参与农村当地的城乡居民社保,获得一份居民退休养老金保障。

而对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中很少有固定单位帮忙缴纳职工社保,更多的是灵活就业的形式,部分有参保意识的农民工,会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与异地的职工社保,同时获取专属于灵活就业人员的4050社保缴费补贴,降低自己的参保费用支出。

在上亿规模的农民群体中,平均的养老金水平在100-300元区间,他们中只有少部分参与了就业地职工社保,或者户籍地的居民社保,而大多数人由于没有稳定收入且收入较低,加上保障意识不足,没有参与社保养老保险。

对于较晚参与职工社保的人员来说,职工社保有男性50周岁和女性40周岁的最佳参保年龄限制,符合条件才能进行一次性补缴,获取职工退休养老金保障。

但对于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民群体来说,限制较少,可以通过一次性补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来获得一份终身的养老金保障。

那么,2024年3月,一位农民满60岁,一次性补缴5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到4月能领多少基本养老金呢,我们来算一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一次性补缴5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笔钱会进入居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这种缴费方式适合临近退休的农村老人,可以获得一份终身的养老现金流,让你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但缺点是相比按年缴费的居民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会失去每个档次对应的养老金补贴,同时也会失去15年参保积累的养老金的利息收入。

举个例子,上海2023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设置了10个档次补贴,最低档次的是缴费500元,补贴200元,最高档次的是缴费5300元,补贴675元。

在不考虑利息增长的情况下,一次性补缴15年居民养老保险费用,会损失3000-10125元的养老金档次补贴。

农民一次性补缴5万居民养老保险费用后,养老金是从5万的补缴费用里发放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居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是所在参保地区发放的,这部分基础养老金,首先要满足中央规定的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即103元。

然后31个省市再根据自身情况,再加发一部分养老金,相当于所在参保地给予的基础养老金补贴,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发放数额。

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发放多少呢?这需要根据不同退休年龄来计算,50周岁退休,对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是195个月;60周岁退休 ,对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份是139个月;65周岁退休对应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是101个月。

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每月发放的养老金等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储蓄总额,除以对应的计发月数。

假设这位农民是60周岁退休,一次性补缴了5万元的社保费用,那么个人账户部分的养老金储蓄总额就是5万,对应的计发月数就是139个月,因此个人账户部分,每月发放的养老金是360元。

基础养老金部分按照人社部发〔2023〕42号)通知规定,从2023年7月1日开始,将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3元。

这位农民一次性补缴后,基础养老金部分最低可以领取到103元,加上个人账户每月发放的360元养老金,退休后每月可以领取到的养老金为463元。

除了中央发放的最低养老金之外,各省市还有各自的补贴和增发养老金,这位农民朋友,一次性补缴后可以获得的退休养老金是每月500元左右。

如果按照2023年7月前31个省市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来算,最低是云南的103元,最高是上海的1300元。大部分省市和地区基础养老金不超过200元,少数省市和地区在200-300元区间。

而极个别经济较发达地区则可以达到800元,甚至1000多元基础养老金比如北京和上海地区,因此这个农民朋友所在的户籍地区,也会影响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水平。

你觉得农民通过一次性补缴15年的方式,参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获得一笔退休养老金保障,划算吗?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