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良心》的良心何在?

——小谈郑科授的新闻作品选《天地良心》

(雷州)自强

良心到底值多少钱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昧良心的人,一文不值。有良心的人,无价。

我认为读郑科授的《天地良心》不能局限于了解内容、感叹社会,更多的应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读过《天地良心》的人大都深为其中内容所震撼,因为此书确实具有很强的舆论爆破力,但我更认为此书不能停留在追求社会舆论效应的层面,更为重要的是引领一场对雷州这个小社会的大思考、大讨论。我读《天地良心》引发了一连串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一个记者,重要的是他的良心。而他以良心为题,显示了一个记者对社会的责任感。《天地良心》所涉及的内容与现实密切相关,使这些作品带有了深厚的现实价值。

读《天地良心》会发现通书所记似乎与书名“天地良心”背道而驰,因为其中案例全是“没良心的人干的没良心的事”。为何书名和内容完全相悖呢?这不合写作常理啊!找遍全书也没有发现“良心”的字眼啊!更何况“天地良心”了?到底《天地良心》的良心何在?本文我将就“《天地良心》的良心何在”作一小谈,仅作抛砖引玉。

我认为《天地良心》尽管通书无“良心”字眼,但处处皆是良心的诠释。为何有此说法?我认为“天地良心”主要体现在两个个体上,其一作者,其二读者。下面我就此小释:

郑科授的《天地良心》从酝酿到出版是否一帆风顺?我想只要看过此书的人都会发现其中内容多与当地权贵针锋相对,爆料其不法行为危机四伏、刀光剑影,即此类新闻采写绝非易事,故《天地良心》从酝酿到出版绝不可能一帆风顺。既然该书写作行为具有巨大的风险,为何郑科授还要采写并出版?这就关系到一个记者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对事实的高度尊重、对社会的极大负责,这种敢为百姓说话、敢扶社会正义的良心可谓天地之大良心。作者出版此书恐怕意在对社会良心的嘶声呼唤。

读者读《天地良心》为何会因社会腐败而慨叹;为何会因人性污浊而痛心;为何会因弱势群体而含泪?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读者是有良心的,这种良心是对社会大局的关注;是对人性高洁的崇尚;更是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关爱。换一个角度来看,读者读《天地良心》时愤恨油然而生,恨社会丑陋、浑浊;恨人性文明濒危;恨强势群体凶恶、霸道。这种“恨”是由读者的良心引发的“恨铁不成钢”的“恨”。综上所述,读者读《天地良心》是带着良心去读的,亦可说《天地良心》唤醒了读者的良心,这种良心亦可谓天地之大良心。

郑科授的新闻作品选《天地良心》显现了其大爱无疆,字里行间无不是他对正义的宣扬和对腐败、丑陋的恨。通读该书后,读者自然读出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出了一个记者的良心,读出见识和真谛。我认为《天地良心》一书不仅仅是揭黑,还在于传播正义和良心。

郑科授作为一个纯粹的新闻人,是把新闻的尊严看得如同自己的人格和名节同等重要的。为了新闻的尊严,他会千方百计维护新闻的真实;为了新闻的尊严,他会不屈服于任何的压力;为了新闻的尊严,他任何时候都敢于坚持真理、坚守真相。

说实话,我喜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郑科授对生活的批判精神,特别是其那种对权贵的挑战。而记者的良心,就意味着记者的责任——这样的良心、勇气和节操,确实难能可贵。

我相信,作为有良心的记者,郑科授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郑科授的背后,有千千万万新闻人的良知为援,更有无数渴望真理、渴求真相的人民群众作为后盾。

到此,《天地良心》良心何在的问题告一段落,无论是作者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还是读者对社会、人性以至对人的思考都可谓天地之大良心,即《天地良心》的良心在此。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公民应该读一读《天地良心》,冷静思考社会和人性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完善自身人性素养,正确运用此书服务个人走好人生旅途。因为《天地良心》不仅仅是一部新闻作品选集,更是一本为人处世的上佳参考书。

(作者自强系雷州市沈塘中学教师,来自云南,新雷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