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关注“辅导员娘亲”

这是第640篇周记

此时此刻,我怀着感慨万千的心情,写下了这个文章标题。

前段时间,收到刊物A编辑的微信时,我还惊了一下,心想是不是“诈骗”微信。确认是编辑老师后,她跟我说了“录用”的情况和返修的要求,我当时是又激动又惶恐,久久不能平静。

回想第一次给这个刊物投稿,是2014年。是的,十年,是我给这个刊物持续投稿的时间。

十年来,不断被拒稿,可以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道关注娘亲公众号的有很多同样在做研究的老师和学生,大家也有科研的压力。所以,能明白论文录用的喜悦。喜悦同时,我也想“班门弄斧”分享一些自己科研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勉。

因为写公众号,很多人觉得我很会“写东西”,所以写论文是不愁的。说实话,写周记的小散文,我一直不怕,但是平心而言,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写理论文章,这些论文就是觉得内容看得懂,文字也懂,但是真的自己写,却无从下手。

一路要感谢的人很多,但是我特别想讲讲P教授。那是2019年,我一篇论文退稿,编辑反馈了论文的退稿意见,就是一堆的问题。我想着另投,但是修改无从下手,于是想到了曾经的辅导员,现在的思政教授——P教授电话求助。

P教授没有直接告诉我怎么修改论文,而是问我:“你知道怎么写论文吗?”

这个问题很奇怪,因为我觉得论文不就是这么写吗?为什么要问知道“怎么写”吗?

P教授问我有没有时间,然后给我发了一篇的他的论文,让我打开论文,接着从论文的题目,从头到尾给我讲解了论文的撰写方法,大概90多分钟,从主题思想到逻辑框架,从标题段落到遣词造句。

“醍醐灌顶”,我第一次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也第一次知道论文原来应该是这样。

是不是很矛盾?我一直觉得自己在科研,一直觉得自己在写论文,原来论文最基础的方法都没有掌握。

为什么P教授会从这个层面指导我?因为他自己也是辅导员出身,所以明白辅导员,也就是学术小白撰写论文的通病。

所以,P教授从最基础的部分,一点一滴地教我。那段期间,我渐渐体会了论文撰写最基础的方法和思路,也明白了学术科研没有捷径。1000+的论文,经常是P教授撰写一篇论文需要阅读的基本文献数量。

我自己回想,似乎是那个时候开始了“学术自觉”。这几年,慢慢摸索,有了些许经验和教训,我想着这也是为什么能“屡败屡战”的原因。概括而言,有以下三点。

第一,耐得住寂寞,苦中作乐。

这个是老生常谈,做研究确实是辛苦的,因为看文献、查资料、码文字等都是“一个人”。现在互联网上诱惑太多,毕竟冲浪刷视频太有趣了,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近些年来一直在强调“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我觉得对抗诱惑的方法是在研究中找到乐趣,而不要把研究当作一件辛苦的事。如果找到了兴趣,那么深夜看文献反而是一件幸福的事。那么怎么找到兴趣呢?我想放在第二点谈。

第二,找到兴趣点,回答有意义的问题。

我自己因为从工作开始就做网络思政实践,所以兴趣一直在这方面,研究时候也侧重网络思政。说实话,刚开始做科研时候也是很功利主义的,就是为了评职称。

但是真的慢慢思考了,才发现这个领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例如:“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有哪些?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路径有哪些?

这些话题跟我们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当我们发现研究真的可以回答日常工作的问题的时候,研究就会变得有趣。有兴趣以后,就会看淡很多东西,随之而言就是更加“纯粹的目的”来做科研。

第三,研究刊物风格,在投稿中成长。

“发论文”太难了。这是我,也是很多身边老师的感受。我们学科的刊物数量很少,但是需要发论文的老师和学生太多,“僧多粥少”的局面就会导致内卷。

发论文这块,我没有太多经验,但是我觉得还是要根据刊物风格以及自己的专长撰写论文。不同刊物的选题和文风是不一样的,如果自己有一个特别好的,感兴趣的选题,研究目标刊物的特点,进行定向的尝试和努力。

但是不要想着一投就中,投稿本身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此外,现在刊物的审稿周期也很长,高质量稿子太多,一篇论文录用到发表有时候也会很长时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絮絮叨叨这么多,总之,真心希望大家在学术之路上都能少走弯路,共同进步。我们一起加油!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