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在,无论是收入、品牌、销售、文化等层面,茅台已经达到了中国白酒业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什么茅台能将所有光环积聚于一身?当然茅台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无疑与茅台几位灵魂人物的功劳是分不开的。茅台有史以来的8任掌门,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兴忠:首任开创者

1921年出生的张兴忠是山东省东阿县人,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营长,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过徐州会战和百万雄师过长江重大战役。张兴忠以神枪手和酒量大闻名。1950年张兴忠奉上级命令亲自带领12位军人接管茅台镇最大三家酒坊及其烧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茅、王茅、赖茅三家酒坊及其分别所属的成义、荣和、恒兴三个烧房。1951年,首先接管了“华茅”厂房,当时按照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支付旧币13000元,华家只收了10000元,退回3000元。接下来又接管了“王茅”酒坊的一个酒甑、4个窖池。1953年11月,决定没收“赖茅”全部资产。前后三年,把三家酒坊全部接管完毕,三茅合一建设成“中国贵州茅台酒厂”,张兴忠成为第一任厂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高廉:命运转变者

1977年,茅台酒厂连续亏损16年后,周高廉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和厂长,旨在扭转局面。他提出了建立"大庆"式企业的口号,并推行文明生产,改善企业形象。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周高廉决定打破"大锅饭",引入经济责任制,激励职工增产增效。这一决策使茅台酒年产量首次突破千吨,结束了16年亏损,实现盈利6.5万元。到1982年,茅台酒产量达1186吨,增长55%,盈利228万元。周高廉的执掌使茅台酒持续发展,再没有亏损。这段时间职工收入从513元增至883元。周高廉执掌茅台开始,茅台的发展曲线就一路上扬,再也没有出现亏损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邹开良:体制改革者

一位对茅台后来走向现代企业具有奠基意义的人物——邹开良。1985年,邹开良出任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工程扩建指挥长,而此前他已在茅台工作了12年。邹开良上任的时候,中国沿海的非公经济已经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局面,但由于茅台远在内陆,又是国企,只能按照国家制定的分配计划销售,这种计划加专卖的体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活力。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邹开良抓住这一契机反复向上级打报告,希望企业能留一部分产品进入市场自行销售,均被驳回。直到1985年,当时的海军副司令、老红军周仁杰代表中央到茅台酒厂视察,邹开良又抓住机会希望提出流出部分产品自行销售的想法,周听完甚为欣慰,当即表态亲自向国务院汇报。不久这一愿望实现了。得到批准的邹开良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销售渠道,他带领团队一个点一个点地走了20多个城市,最后在包括中国香港地区在内的20多个沿海及内地大城市购买房子,建立销售公司,搭建了今日茅台销售网络的雏形。并在广州市中心打出了第一个商业广告,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1990年,茅台酒的销售全面回暖。同时也宣告了,在计划经济时代,茅台与国营糖酒公司长期建立的“销售协议”自然“解约”。由此,茅台酒产品全部由企业进入市场,当年销售就超计划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季克良:技术引领者

1991年,季克良正式接过邹开良“手中的枪”,成为茅台酒厂厂长。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季克良第二次担任茅台酒厂的厂长,早在1983年,已经在茅台工作了19年之久的季克良被就曾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厂长,但仅仅在担任厂长两年后,季克良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行政工作主动选择了辞职,专职做起了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发酵专业科班毕业的季克良是一个“技术型”厂长。在长期的生产科研中季克良锻炼成了功力深厚的“大侠”级人物。他的手里多了一份武器——现代科学的意识和手段。这是工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当季克良再度担当茅台领军者的重任时,季克良用所学专长开始大显身手。为中国白酒赢得美誉,使茅台在白酒销售战中以“质量”取得了胜利。首任厂长张兴忠也对季克良赞赏有加。从副厂长到总工程师,从厂长到董事长,到现在的全国酿酒品酒专家和全国人大代表,把茅台酒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