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冰雪山水画的几点体会
陈国义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对于学习和创作冰雪山水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冰雪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所以从小到大对冰雪的恐惧和讨厌情结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是1996年央视二频道的《冰雪画家》节目使这种情结得以化解。从此,我开始喜爱冰雪,开始观察研究冰雪并开启了追随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先生画冰雪的艺术人生。

下面,就结合我多年来的学习和创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冰雪山水画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和发展。
谈起中国画就不能不谈笔墨。笔墨是什么?笔墨是中国画的两大基本元素,是中国画的DNA,是中国画的传承基因。有无笔墨,也是鉴别一幅绘画作品是不是中国画的重要依据。冰雪山水画,不但继承了传统的笔墨,而且于志学先生还发明了表现雪坡的泼白法,表现雪峰冰层的重叠法,表现冰凌的滴白法,表现雪松的倒锋用笔等。这些方法,或中锋或侧锋或散锋飞白,其实这些新技法也是传统笔墨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只有把这些新技法与传统技法巧妙结合,灵活运用之,才能画出一幅理想的冰雪山水画。我的《寒江雪柳》等两幅冰雪小品,就是用传统技法与冰雪山水画矾墨技法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作品雅俗共赏是我追求的理想目标
我认为,雅俗共赏的作品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雅俗共赏?我多年来的创作体会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当然,这里的“形”并非指是照相机里的“形”,而是写意的“形”,经过夸张概括提炼的“形”,让人看了感官舒服心情愉悦的“形”。于志学先生作品里的雪松的“形”就是这样的形。它和自然界的雪松有很大区别,但是它却比自然界里的雪松更美,更生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作品中的物像虽然经过概括,夸张和提炼,但它必须既要符合物理,又要符合画理;也就是既要符合树木的生长规律,又要符合构图要求,二者不可偏废。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要坚持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和观察,了解和掌握要表现对象在自然界中的物情物态和存在的规律后再动手画。躲在家里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二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艺术规律,到艺术规律中去找答案。
三、倾情家乡小景,绘制动人画幅
由于疫情影响,不便外出写生,近几年只好画画家乡周边的景物。春夏秋三季,经常到野外写生。冬季雪后,特别是每年的第一场雪后必定带上手机赏雪拍照。从前我并不看好家乡的景色,总觉得山不名,水不秀,没啥可画的。经过这几年的磨合,使我跟家乡的小景产生了感情。特别是冬天的雪景对我已经成为一种诱惑。雪压茅屋,冰垂柳条,冻树霜枝,新雪覆盖下的草垛甚至是顶雪临风的几棵玉米秸秆都显得那样洁美动人,都在激发我的冰雪画创作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几年来我创作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家乡冰雪画作品。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画冰雪山水画,不必非画名山大川,我的东北家乡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国义 《秋雪图》

这幅《秋雪图》描绘的是多年前的一个深秋,夜间一场大雪从天而降。农家从田间收回的玉米还没来得及入仓就被大雪覆盖。我看在眼里,一句瑞雪兆丰年的老话涌上心头,于是立刻拍了下来。回来后马上着手创作。在构图上,首先调整了透视关系,把强烈的焦点透视转为散点透视,拉开空间距离,玉米堆的堆脚、柴垛的垛脚及三轮车车脚摆放参差曲折错落,使地面造成一种由近及远的延伸感。房后的树木是加上去的。先用浓淡矾墨画前面的老干细枝,再用纯水墨画远树。完成后用浓淡墨渲染天空云气,使画面水墨淋漓,虚实互衬。为了和左上角树木墨色呼应,压住两角,在画面的左下角添加猪圈畜棚。

陈国义 《寒江雪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国义 《寒江雪柳》

这两幅小画,一幅叫《寒江雪柳》,另一幅我还没给它取名字,画的是同一个地方。说是寒江,其实只是我家附近的一条小河。那是一个刚入冬不久的日子,我到溪边散步,见到蜿蜒曲折的水面上,结一层玲珑剔透的薄冰,急水处又流水潺潺。泉声悦耳,冰色清心。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很寻常的小景,却激起我的创作激情。我立刻转身回家画了这两幅小画。先用矾墨重叠法画薄冰雪树和对岸雪岭,然后用纯浓淡墨画水面、泼浓淡墨表现天空。

陈国义 《玉树琼枝图》

这幅《玉树琼枝图》,画的是郊外一棵落雪后的老榆树。这幅画我画了两稿。第一幅的落雪部位我用矾墨进行了细勾细画,虽然质感表现的比较到位,但感觉有些细碎繁琐,所以又作此幅。这幅吸取上幅的教训,树木主干的落雪部位矾墨侧锋几笔带过。用笔简略了,但观感更舒服了。一株主树略显孤单,又添几棵远近大小之树作陪,用以丰富画面、增加层次、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