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时期沈尹默

随坡说书:沈尹默30岁之前的墨迹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墨),又名实,字中,号秋明、匏瓜、闻湖蘧庐生,别号鬼谷子。又因家中排行老二,人称沈二、沈老二或沈二爷。祖籍浙江湖州府归安县竹墩村(今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写字自小受祖父、父亲的熏染、影响。其祖父、父亲皆清末在陕小官僚,祖父还是省考状元。12、3岁时,私塾里吴老夫子教授沈的是黄自元《九成宫醴泉铭》;后来又学叶蔗田所刻的《耕霞馆帖》。15岁时,沈已能为人书扇。20岁后,于西安与蔡师愚相识,接触到包安吴学说;又遇仇涞之先生,喜欢仇字流利生动,往往用长颖羊毫模仿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自元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1907年,25岁的沈尹默回到浙江老家,在湖州、杭州等学校任教。1909年,在杭州首次碰到陈独秀,因陈一句“昨天看见你写的一首诗,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上世纪50年代,沈尹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自己的学书经历,其中提到影响自己书法人生的重要人物——陈独秀。当时,大家对“陈独秀”三字还是有所忌讳,所以公开发表的时候用了“安徽朋友”这个说法。)从此深受触动,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学起:

“每日取一刀尺八纸,用大羊毫蘸着淡墨,临写汉碑。” “如是不间断者两三年,然后能悬腕作字,字画也稍能平正。”直到1913年去北京大学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尹默27岁题签

据现有公开资料,我只发现两件写于30岁前的早期作品。

一件是1909年所题书名《陈曼生先生真迹》,落款沈实,朱文印:君墨。这样的落款和用印都是如今沈尹默资料中仅见的。这一年也就是被陈独秀说“其俗在骨”的一年。这时沈尹默27岁。陈独秀是革命家,属于革新派。我分析不出“俗”和“骨”的联系,但从这件题签看,结字修长平实,点画也略显得肥弱,确也无啥动人之处。显而易见,深受黄自元欧体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尹默29岁《灵峰补梅记序跋》

另一件是写于1911年的《灵峰补梅记序跋》,是为富商好友周梦坡在苏子诞辰874周年雅集活动所作。此件结体取纵势,点画少连带,横折处理有险峻之态,明显的欧体行书风格,与前一件比较点画要稍显老辣、俊朗,可见被安徽朋友棒喝两年来有了显著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峰补梅记序跋》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峰补梅记序跋》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阳询《卜商帖》

去北大之前这一时期的学书取法、实践可以说是老沈学书的第一口奶。虽然目前发现的资料不多,但是这第一口奶也基本奠定了沈书风格的“大放脚”。陈独秀的棒喝本是书坛的一段佳话,后来却成了一种偏见。“其俗在骨”几乎成了沈尹默书法的“标签”,不由得令人唏嘘。用陈独秀对27岁沈书的评语去定格沈后来60多年的不断求索和实践,显然是不公平的。说到底,还是因为不了解。

作者:詹恭学

编辑:兰风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