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ChatGPT-4发布,行业一片兴奋之余,纷纷叫嚷这要被取代那要被取代,前两天OpenAI 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的demo,有人更是写出了“现实不存在了”这样的神棍标题。

诚然,ChatGPT-4和Sora都是很了不起的产品,尤其是其快速迭代和几何式升级的能力让人钦佩,最重要的是其掀起新一波人工智能热潮,必然带来诸多的技术进步。

然而,即使是乐观如山姆·奥特曼,也只是说AGI可能最快十年实现,如果看了《这就是ChatGPT》,就会知道ChatGPT的 工作原理是根据海量数据和训练尽可能“合理”地续写文本,还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理,Sora 也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产品,用尽可能多的H100 GPU来训练大模型。

相比之下,英伟达一家公司的市值就相当于整个 A 股总市值的五分之一,倒更像是“现实不存在了”。

当然,偏激和反智本就是网络常态,毕竟教人理性和睿智太难了,即便教会些许,反而不利于其收割。

技术的进步当然会给不少行业带来冲击,比如外挂字幕组基本上都挂了, 多邻国前员工也在Reddit上爆料说该司正逐步引入AI来取代外包翻译工, 仅留下了合同工来审阅AI生成的内容以保证翻译质量, 再比如很多电话客服也换成了AI等等。

但是,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ChatGPT出现之前,足够优秀的Google翻译等已经能够做类似的活儿了,只不过,这一波生成式大模型热潮让更多人了解AI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接受和使用相关产品及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OpenAI 也算是功德一件。

比如,网上流传一张央视总台领导焦虑地安排相关负责人学习Sora、探索应用方式的截图就是例证。

那么,为什么我说是冲击而不是取代关系?

首先,被“取代”的大多低价值

把一个电子文档留给 Kimi Chat 之类的 AI ,它可以帮你翻译和归纳文档要点; 把一个播客链接丢给 Podwise 之类的 AI,它同样可以梳理出播客的文字摘要; 微信读书也在内测 AI 大纲功能,自动生成每章节的精华内容,甚至还可以把英文书用中文直接进行 AI 朗读, 这样一来,那些做拆书、解读的人群将受到不小冲击,但说实话,这类项目本身就没有太大价值。

有网友发现支付宝的电梯广告就赫然写着“内容由 AIGC 生成”,在可口可乐和奥迪 A5 的视频广告中,AI 也不同程度辅助参与,随着 Sora 的演进,生成视频素材将更加容易,但其实在这之前,会用 PS 和 pr 早就已经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技能。

第二,人是灵活的,思考与创意不可取代

人类文明史以来,科技一直在进步,诞生了很多革命性的工具,但工具最终还是为人所用。

我看有个做视频号的朋友,就在用 AI 同译的功能做英文短视频,跑到油管和 TikTok 去赚洋鬼子的钱去了。

问答社区Quora 受这波冲击较大,但其创始人 Adam (也是力主把奥特曼从 OpenAI 赶走的人之一) 就转型做 Poe ,把主流 AI 模型聚合在一起卖会员继续赚钱。

即便是 会计、公关等行业自嘲自己不会被 AI 取代,因为 AI 不具备他们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背锅,其实仔细想想也属于话糙理不糙。

工具最终还是方便人类使用的,创意和思考始终是稀缺资源,文字从刻在龟背到笔墨书写再到打字和语音输入,能写出好文章的有多少?视频从胶片到数码再到手机人人可怕,做拍出好内容的又有多少?

绝大多数人,还是和 ChatGPT 聊个天,让图像大模型画个美女山水,让视频大模型搞个会动的飞鸟与鱼,图个新鲜而已。

第三,企业得考虑效费比

搞大模型是个超级烧钱的事情,除了前面所说的芯片之外,人才、技术、电力等成本更是惊人。

前不久,山姆·奥特曼跑到中东,为其新项目 AI 芯片公司寻求 5-7 万亿美元的融资,7 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球 GDP 的 10% 了。

虽然现在不少企业为了抢占一席之地大多不计成本的去投入,但头部玩家这么个搞法,后来者会越来越艰难。

同样,没钱买芯片搞研发的使用者好日子也不会长,市场初期的免费或低价策略不会持续太久,随着价格的上涨,到底是用人工还是 AI,也得算算经济账。

总之,脑子是个好东西,即使是在 AI 时代也是如此,与其焦虑感伤、急着去“尝鲜”,不如想想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去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