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 者 简 介

李建臣,清华大学毕业,博士、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协会员、荣誉理事代表作《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狭义相对论的诞生》《时空的弯曲与消长——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等科普作品;《故乡的河》《依稀荷塘》《漫步康桥》《鹅湖遗响》等散文;《水上漂来的北京城》《运河文化拾贝》《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史系列》等讲座

本文系作者在北京大学讲座摘要

河是文化之母,水是生命之源。

大自然江河湖泊,是人类文明起点。苏美尔文明诞生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三角洲;古埃及文明诞生在尼罗河畔;古印度文明诞生在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则是中华民族母亲河。

农耕文明时代,河流除了灌溉农田润泽生命、提供城市用水,还是交通运输主动脉。特别是大规模远途运输,水运不仅平稳、安全、舒适,而且效率是陆路的十倍百倍。因此当自然河流不敷使用时,人们便劈山掘土,不惜成本开通新水道,形成运河。

不同历史时期,运河有不同称呼。我国古代对天然河道多称“水”。隋唐之前,“河”一般专指黄河。人工河道,先秦称“沟”、“渠”,秦后普遍称“渠”,给皇家运送物质的水道则称“漕”。

“运河”一词始现于宋代。据《宋史·河渠志》载,“元丰六年正月,开龟山运河,二月乙未告成,长五十七里,阔十五丈,深一丈五尺。”元丰是北宋第六任皇帝神宗赵顼的第二个年号。全国有十几处“龟山”,此处的龟山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龟山村。龟山运河起自盱眙县洪泽镇新河,西南至龟山入淮。南宋灭亡后漕河改道,龟山运河乃废。

后人所称运河,泛指各种具有行船能力的人工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河开凿,几乎伴随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华大地农耕文明出现早、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以运河文化丰富多彩。有据可考的运河数以千计。中华文明序幕便开启于大禹治水。《尚书·禹贡》载,大禹根据山川地理将华夏分为九州,因势利导疏浚九河,对许多自然河道做了改造。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消灭殷商,定都西安。三年后武王去世,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乃托孤四弟周公旦摄政。周公高瞻远瞩,认为西安虽是王者之地,但偏于西部。若想稳定天下,政治重心必须东移。经过亲自考察,周公选中了向东400公里外的伊洛盆地。那里群山环抱河流纵横土壤肥沃地势险要,乃建都首选。

于是,前1039年周公旦亲自出马,召公奭配合,动迁大量殷商遗民,在洛水北岸建城,名成周,即今洛阳的前身。中国古代盛行“尊西”观念,认为西方是“长老之地,尊者之位”。周、秦、汉皆如此。所以成周城等许多古城都是坐西朝东。

洛水源头在陕西蓝田,伊水源头在秦岭熊耳山,瀍河源头在河南孟津,谷水源头在河南渑池,涧河源头在河南陕县。诸水皆与洛阳擦肩。作为建城配套工程,周公乃于城西开渠,引洛水北上,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洛水,使新城居于运河环抱之中。环河既可解决交通运输及城市用水,又是拱卫城市的重要防线。

竣工后,成周城被确立为东都,迁九鼎,并举行盛大庆典,册封天下诸侯。共分封71个诸侯国。如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姜尚封于齐。

前514年,吴王的堂兄阖闾发动政变,杀掉吴王僚,践位吴王,并重用了协助自己完成政变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因父兄皆被楚平王无端杀害而逃到吴国,立志回楚复仇。见阖闾与楚争霸,伍子胥提出两条建议:一是重建都城,提升防卫能力;二是开凿运河直达吴楚边界,便于用兵。阖闾欣然同意,并责成伍子胥落实。

于是在伍子胥指挥下,在太湖东岸丘陵和平原之间,一座周长47里的大城拔地而起,面积较原都城扩大16倍,而且城墙坚固水陆并行,世称阖闾大城。同时,一座周长10里的内城亦姗然落成。此即今苏州与姑苏。

前511年,伍子胥再度挂帅,率众开挖运河。起自苏州胥门,入太湖,经宜兴荆溪、溧阳、高淳至水阳江,一路向西,由芜湖入长江,全长225公里,三年完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运河开通后,不仅成为吴国交通运输主干线,连通太湖与长江,而且缓解水患,提升了灌溉能力。阖闾乘舟视察,看到河面宽阔水流平缓,想到霸业可期,喜不自胜,当即命名该运河为胥溪。

前506年春,阖闾认为时机成熟,便召集18诸侯国会盟,共商伐楚大计。随后,6万吴兵全副武装,沿胥溪一路西进,星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至巢湖。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吴军声东击西金蝉脱壳西出大别山,直逼汉水,只用十几天工夫,便攻破郢都。这时楚平王早已去世,平王之子楚昭王仓皇逃走。伍子胥为泄愤,便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伐楚胜利后,阖闾将下一个征讨目标对准越国。

吴越不仅是近邻,文化上也接近,但历史上纠葛较多。前544年吴越开战,吴俘获越国战俘。但吴王余祭在视察时,被越俘刺死,结下世仇。吴攻楚前4年(前510年),为解除后顾之忧,曾先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吴召集18诸侯国会盟攻楚时,越国没有跟随,亦令阖闾十分生气。

为伐越,阖闾如法炮制,先开通了自苏州向南穿吴江至槜李的运河,长近百公里。此河后来被越人称百尺渎,缘自越王起百尺楼于浦上。百尺形容水面宽阔,渎是越人对人工水道的称谓,与中原“渎”意义不同。

前497年越王允常薨。阖闾认为有机可乘,便率军沿百尺渎逼近越国。允常之子越王勾践组织军民奋力抵抗,战于槜李。吴军阵势严整稳如磐石,越军几次冲锋均败退。勾践灵机一动,组织一批死囚犯,来到吴军面前横剑自刎。吴军见状大骇,军心受到冲击。勾践乘机发起冲锋,吴军大乱。越将灵姑浮一马当先,于乱军之中斩落阖闾脚趾。阖闾来不及包扎,溃败七里至陉地,不治身亡。

槜李之战勾践以弱胜强,但吴毕竟是大国。战后吴王夫差谨记父王遗训,务必复仇,故一直厉兵秣马,寻找时机。勾践见状,决定先发制人。

前494年,勾践率军突袭吴国得手,即乘舟沿百尺渎北上,直逼吴都。夫差率众迎敌,于太湖之上的夫椒展开会战。结果越军大败,损失惨重,只剩五千人,一路退至会稽山。夫差乘胜追击,围定会稽山。勾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请降,并去吴国为奴三年。

征服越国后,夫差志得意满,一方面将越地收入囊中,收拾旧山河,继续将百尺渎向南拓展60多公里至盐官镇,连通钱塘江,以便掌控越国纵深;另一方面自恃勇武,欲做天下霸主,便开始谋划争霸中原。

前487年,夫差借故讨伐鲁国,走陆路。虽勉强小胜,但付出太多代价。事后总结:劳师远征还是需要有水路。

故此,夫差回来后即着手开凿自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孟河入长江的运河,长百余公里,打通苏州北上通道。这便是最早的江南运河。

前486年,夫差率军沿此运河浩浩荡荡进入长江,先消灭长江北岸的小诸侯邗国,并就地建造了邗城(今扬州)。继而,自邗城一路向北再开运河,经樊梁湖、博芝湖、射阳湖,至淮安末口入淮河,全长约200公里,名邗沟,完成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的首次连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484年,夫差听闻齐国政局动荡,齐悼公孱弱,权臣田乞专权,认为机不可失,便立即率军沿邗沟北上,逆淮水入泗水,经沂水、汶水北至莱芜,联合鲁国共同伐齐。田乞此时已伙同齐大夫鲍牧杀掉齐悼公,立其子齐简公为君。面对吴鲁联军,齐国派出十万大军在艾陵迎敌。艾陵即今山东莱芜苗山镇,地处泰山与鲁山之峡口,是齐国大门。二百年前(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即爆发于此。当时齐国作为进攻方,曾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败北。不料,此次齐国作为防守方运气更糟。夫差毕竟受过伍子胥、孙武等人军事思想影响,颇有谋略,在此战中首创了预备队战术,令齐军措手不及,致全军覆没。这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预备队的战例。

齐国告饶,使夫差称霸野心愈发膨胀。翌年,夫差挟得胜之师,再次谋划西进黄池(今河南封丘),与传统大国晋国争霸。为此,夫差又开凿了从鱼台至定陶的荷水运河,长百余公里。鱼台在泗水旁,通淮河;定陶在济水旁,通黄河。故荷水运河连通了泗水与济水,亦即连通了黄淮。

前482年,夫差率军来到黄池,与晋定公争盟主之位。虽最终勉强被认作盟主,赢得虚名,但后院起火,老巢被越王勾践捣毁。于是夫差星夜回程救火。然而,多年穷兵黩武,使吴国元气大伤,回天乏术。十年后,夫差蒙住双眼自杀身亡。历24朝、辉煌700年的吴国也就此消失于历史尘埃中。

再说勾践。做三年奴仆后被释放回越,封地百里,不足原疆域的十分之一。后来勾践摇尾乞怜,夫差又追加到八百里。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仿阖闾故事,一手抓经济复苏,一手抓战备,命范蠡修建山阴大城(今绍兴),并修筑了西起绍兴东郭门、东至上虞炼塘村的运河,长约25公里,连通曹娥江,史称山阴故水道。十年后,勾践重新崛起,趁夫差北伐之际,率军沿吴王父子修建的百尺渎北上,直捣夫差老窝,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夙愿。

鸿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运河。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拉开东周序幕。郑武公因护送有功,命为卿士,成为权臣。为避免周王猜忌,郑武公离开封地,迁都新郑。

为发展经济提升实力,郑武公决定凭黄河之便修一条运河。当时,黄河在流过郑州玉门后,转而向北,经天津入海。郑武公便从黄河南岸古荥阳入手,一路向南开挖约百公里,直至新郑。运河修成后,不仅润泽两岸大地,而且成为交通运输主干线。郑国实力迅速增强,奠定了四百年基业。是为鸿沟之始,亦为华夏利用黄河修筑运河之开端。

数百年后,晋分裂为韩赵魏。魏都位于黄河-汾河交汇处的安邑(今山西夏县)。前364年,魏第三位国君魏惠王(亦称梁惠王)迁都至大梁(今开封)。前360年及前339年,魏两次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西面清理旧鸿沟,自荥阳牛口峪一带,从古汴河引水,向东、向南延伸挖掘,最终形成西起古荥阳、东至开封、折而南下至陈(今河南淮阳)入颍通淮的新鸿沟。作为连接黄淮的又一条水道,加上原有水系,豫东平原形成大型水网,使魏国很快强大起来,也使开封成为当时规模最大、最繁华、四通八达的都市。

令人唏嘘的是,前225年秦将王贲包围开封,利用鸿沟水淹开封,魏灭。魏国可谓成也在水、败也在水。

前202年秋,刘邦项羽争战,对峙于牛口峪附近鸿沟两侧,约定以鸿沟为界,西为汉、东为楚,平分天下。此后,鸿沟便作为“楚河汉界”,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涵义。

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崛起不断东扩,令东邻韩国十分不安。前246年,韩桓惠王派水利专家郑国作为间谍入秦,去从事破坏活动,手段之一便是献计修一条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的运河,用以灌溉关中四万顷农田。古时洛水有多条,此洛水在陕西关中。此计本意,一是藉此消耗秦国精力、财力、国力,二是伺机搅局。

秦国为什么毫不犹豫接受这个建议呢?因为秦国此前深得兴修水利之益。十年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曾修筑都江堰,将贫瘠蜀地打造成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成了秦国大粮仓。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郑国间谍身份暴露。当时秦国嬴政继位不久,年少,国政皆由权臣吕不韦把持。吕不韦聪慧无比,认为此工程虽是敌国之计,但从长远看,水渠修成后,将大大提升秦国实力。同时又看郑国是水利专家,不同于职业间谍。于是,不但没有处罚郑国,反而授权郑国主持全部工程。郑国感激涕零呕心沥血,用十年时间完成一个长150公里的精品工程。该渠建成后,不仅为一向干旱少雨的关中地区提供充足水源,而且可行漕运。因该渠为郑国主持修筑,故称郑国渠。

在上天眷顾下,郑国渠修成翌年,秦即获得大丰收,实力大增。此时,嬴政刚好铲除吕不韦不久,血气方刚,正待一展宏图。于是立即起兵攻韩,韩灭。

秦始皇一统六合进展顺利,乃筹划南征百越。先秦时,中原人称长江以南沿海一带原住民为越(粤)人。因其支系部落众多,故称百越。百越与内地之间隔着上千公里长、上百公里宽的重重山脉,统称南岭。所以自古以来岭南便形成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岭南不同地区,文化形态也有较大差异。先秦时,广东地区多族系多文化相交汇,社会松散方国林立;而广西则有西瓯、骆越两大方国相对统一。

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国尉屠睢为统帅、赵佗为副将,率50万大军,兵分五路,浩浩荡荡南征百越。第一路从江西向东进发,走信江、钱塘江,直奔东瓯(浙江)和闽越(福建),出兵当年便实现既定目标。第二路从南昌出发,走赣江,越大庾岭入韶关。第三路从长沙出发,走湘江,循骑田岭抵番禺。这两路进攻广东,总体上也算顺利。第四路经湖南萌渚岭入广西贺县,第五路经越城岭入桂林。这两路进攻广西,很艰苦,打了五年,代价很大,且陷入僵局。究其原因,一是气候不适水土不服,二是受到西瓯部落顽强抵抗。然而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就是秦军翻山越岭劳师远袭,补给困难,非战斗减员过半。甚至秦始皇亲赴长沙督战,亦进展不顺。

战况胶着之际,越人降将史禄献上一计:大军团远途作战,必须要有水路运输做保障。湘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东侧海洋河,北流800多公里后经洞庭湖入长江;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侧的广西第一高峰猫儿山,南下400多公里入珠江。湘江和桂江在兴安县境内相距30多公里。如果在两江之间修筑运河,那么秦军便可自长江、走湘江、经桂江、入珠江,进入岭南纵深。秦始皇闻之大喜,当即命史禄为工程总指挥,尽快落实。5年时间,硬生生劈开崇山峻岭,凿出一条34公里长的运河,沟通了湘桂两江。这便是灵渠。

结果正如史禄所料。灵渠通航后,秦军长驱直入,即刻平定岭南,并设立了南海、象郡、桂林三郡,中华版图基本格局就此奠定。灵渠修通,不仅沟通了远隔数千里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而且盘活中南诸多水系,有点睛之效,被后世称为湘桂走廊。

西汉初年,战事频仍。至武帝时,乃展开大规模基础建设。当时来自东南的漕船沿黄河逆流而上,至潼关入渭水,逆流行驶450公里到长安。渭水多变不能满足需求。汉武乃命徐伯修筑运河。徐伯山东淄博人,著名水利专家。

前129年,徐伯率众开山筑渠,耗时三年,修成以灞水为源、与渭水平行、西起西安、东入黄河的漕渠,长150余公里,使来自东南方的漕船可以通过水路直抵西安,亦可使皇家军队从都城出发,浩浩荡荡开向南方。

为解决临晋(今大荔县)、重泉(今蒲城县)一带常年干旱问题,前120年,汉武帝决定北引洛水(陕西洛水)。洛水倒是充沛,只是中间隔着商颜山(今铁镰山),令人望山兴叹。于是徐伯再次请命上阵,率众开山挖渠。

愚公移山精神固然值得学习,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行不通。徐伯经过精心测量与研究,首先于相对低洼的山谷间,确定一条最佳穿山路径。为尽快在山体内凿穿引水隧洞,徐伯发明了“井渠法”。即将隧洞分成若干段,每段上方挖一眼竖井,这样便把整条隧洞分割成许多小工程,同时相向开挖,既提高了施工速度,又减少误差。全部工程十年完工,名之“龙首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此后井渠技术被广泛应用,如新疆坎儿井、河南红旗渠等。詹天佑修京张铁路,凿穿八达岭隧道,便使用了井渠技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