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耀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一词出于2000前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的方法,就是上行下效;育的内涵,中国的老祖宗认为,教书育人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孩子)做一个善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

那什么是善?善的标准又是怎样的呢?善有两层含义:善良、美好。古代这两重含义有时分,有时不分。中国封建时期与欧洲中世纪主要提倡道德之善。近代,人们追求的至善,并不限于道德之善,更追求的是张扬人性的美好、完善;提倡超越道德之善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挣脱古时片面的道德主义束缚,又未脱离古代形成的使人向善的原始含义。由此可见,今天“教育”的含义,即使增加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还远远不能抽象出教育的基本概念;只要使人向善,就可认其为“教育”。这个使人向善,既要使人道德向善,也要追求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完善”,使人日益进步成为全面完善的人。

假如从事教育的人心中都不知道什么是善、善的标准有哪些?那教育的重心就会被偏离,教育就会走偏,走偏的教育不但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且还会祸害于社会和殃及后代!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中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含义是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看成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别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第二层含义是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第三层含义是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如果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种(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处于前者角色的称为教育者,处于后者角色的称为教育对象或被教育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学者张修林在《谈教育》一文中,对教育也有三个层次的阐述:“所谓教育,应当是作为对社会文化的传授、传播。而社会文化,包括文理学科,它应当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指高层次文化,即抽象的、看不到存在的,比如社会心理、美学和价值;第二层次指从第一层次具体下来的,尽管看不到具体存在,但能切实感觉到它的结构与活动方式存在的,比如政权及其机构;第三层次指表面文化,即看得到又摸得到的,物品或物质的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精神的物化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教化育人,其实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融合,能够将其直接作用于社会,或者把这些知识作为基础,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前者像物理变化,接受的人如同一个盛东西的容器,接受的几种东西或是更多的东西,容器里有些混杂,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用型人才——技术或技艺的人才;后者则类似于化学反应,已经生成了不同的、另外质变的东西,这类人才能够很好地掌握第一层次的文化,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治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这就是创造型人才。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第一层次的文化、创造型人才的影响。”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和其根本的特征。就教育的本质来说有五种说法: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意识替代说。

教育是个繁杂的系统,各国学者对它的认识和概括不同。古希腊的柏拉图说:“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说:“教育遵循自然。”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以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

教育首先,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现代社会重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包括: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形成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育其次,是社会的功能,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

教育再次,是最为深远的功能,那就是影响文化的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者在教育上必须懂得科学教育的层次,科学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

学校教育:指对学生智商(I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指对学生情商(E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指对学生德商(MQ)的提高为目的教育行为。自我教育:个人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内心省察)为目的的教育行为。

这四个层面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社会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通常所说的教育,都是指校园教育,具有通用的区域或国家标准教材,有指定的教师,进行课堂口授讲述,辅之以板书和作业,结合测验、抽查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加上升学考试,再进入职业生涯。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先进的教育,已不会再用私塾和一对一这样的落后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教育手段了!

教育目的就是为受教育者或孩子们提供上进、融合、坚忍、友爱、感恩的氛围教育,志在为受教育者或孩子们打造健康、独立的性格,培养孩子优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为己任。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由于人们对教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及依据等问题上便形成不同的主张。从一般教育理论层次上来说,教育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受教育者或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核心目标“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做合一”的“合一”作出过清楚的说明:即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它只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对事来说是做,对己来说是学,对人来说是教。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真教,在做上学的是真学,没有作为中心的教和学都不是真教真学;只有“教学做合一”才可称之为真正的教育。

而今,我们的教育只奔钱的方向而去,让其产业化,将教育里真正内涵忽视。我们社会各界都对当前的教育颇有微词,应当将教育回到教育真正的道义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