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啊六月六啊六月六”。每逢春晚,这段魔性又洗脑的段子都会翻红一次。赵丽蓉老师说:有唱歌的TV,也有舞蹈的TV,还就是没有“评戏”的TV。

事实上,早在1963年彩色戏剧片《花为媒》就已经诞生了。那么,《花为媒》都经历了哪些沧桑变化?赵丽蓉老师年轻时又是什么样子?今天白羽就带大家回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花为媒

评剧《花为媒》最初取材于清朝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寄生”。评剧创始人之一,清代著名剧作家成召才先生将其改编为评剧《花为媒》。1909年,《花为媒》在唐山永盛茶园举行首演,刚一问世便赢了个满堂彩。

《花为媒》是一出爱情戏。人才一表的王俊卿是名士王少安的公子,他与芙蓉秀面的表姐李月娥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由于李月娥的父亲强烈反对这门亲事,王俊青一气之下卧病在床。

恰在此时,婚介所的阮妈为他安排了张员外的女儿张五可。王俊卿无奈,请表弟贾俊英替代自己相亲。看来,我国早在清朝就已经诞生了“滴滴代相亲”这门生意。

在阮妈的谋划下,张五可对前来“代相亲”的贾俊英一顿冷嘲热讽。文雅俊秀的贾俊英对张五可犀利的言辞毫无芥蒂,他的风度偏偏反而让美女张五可一见倾心。两人立马就互相加了微信。

厄,应该是互赠鲜花,表达情谊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婚当天,李月娥母女抢先一步来到王家。王俊卿还以为轿中坐的是张五可,不愿拜天地。等到李月娥暗露真容,两人才拜了堂,入了洞房。

那边欢天喜地入洞房,这边又来一顶花轿来拜堂。

晚到的张五可大闹洞房,错怪李月娥抢走了自己的新郎。

最终,表弟赶来,大家消除误会,两对有情人各成眷属。

二、改编

巩总监曾说:唱了几十年,总不能一直还是“老腔老调”。

到了民国,《花为媒》就进行了第一次全新的“包装”。

如果按照清代最初的版本,王俊卿就是一渣男。在最初的版本中,没有表弟贾俊英这个人物。

也就是说,王俊卿本来跟表姐爱的死去活来,当他到花园偷看了张五可,当他看到对方居然是个大美女,立刻决定左拥右抱坐享齐人之福。

所以,清代的结局是:王俊卿同时娶了李月娥与张五可。两位美女大闹洞房之后,却相互谦让,最后同侍一夫。事实上,《聊斋志异》也是这么写的。

母乃调停于中,使序行以齿,二女皆诺。及五可闻闺秀差长,称"姊"有难色。母甚虑之。比三朝公会,五可见闺秀风致宜人,不觉右之,自是始定。然父母恐其积久不相能,而二女却无间言,衣履易着,相爱如姊妹焉。---《聊斋·子寄生》

如果按照这个剧情,《花为媒》就要沦为《金瓶梅》,恐怕早就被红色浪潮打翻在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打起了人权与科学两面旗帜。看过《觉醒年代》的都知道,著名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已经开始改变国人的思想。

正是在这一年,受到“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思潮”的影响,成兆才对自己的《花为媒》剧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

他不但减少了人物,优化了台词,甚至连剧情也改成了以妇女解放思想为主的内容。

在最初的剧本中,女主还是“一双三寸金莲”,修改后的剧本中,张五可就变成了一双大脚。女主的台词也成了宣传放脚的口号“劝妇女快放脚哇,而今讲文明还是大脚的为高”。

一台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为主要内容的《花为媒》应运而生。

到了1960年,中国评剧院的陈怀平、吕子英对《花为媒》再度进行改编。这次改动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增加了表弟贾俊英这个人物。

正是有了他的加入,王俊卿和表姐的爱情才变得专一,贾俊英和张五可才有了圆满的归宿。

在最初的剧情中,张五可与李月娥还在为:谁当妻,谁当妾的问题上纠结。改编之后,

多了张家夫妇对阮妈的“指责抱怨”。

有了阮妈见到贾俊英后“计上心头”。

正是因为《花为媒》立足潮流,紧贴时代潮流的创作思想,评剧这一新兴剧种才会在短时间内赢得观众认可。

三、报花名

那咱TV吧,先踢哪?

《花为媒》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赵丽蓉老师在《如此包装》中唱的那段“报花名”。

现代相亲约会,如果让女孩多等一分钟,这段恋情就有可能告吹。在戏曲《花为媒》的“报花名”选段中,女主张五可被阮妈诓骗到花园,而表弟贾俊英迟迟不见踪影。赵老师此处的唱词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要是老不来,姑娘可不能等。

急的我直出汗,心理头直发冷。

为了拖延时间,阮妈央求张五可唱出十二月的代表花卉,这就是“报花名”唱段的由来。如果放到现代,阮妈绝对是“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等大型相亲网站最负责女员工,年度KIP媒婆。

眼看姑娘把一年四季的花名,全部都报完一遍,王俊卿还是没到。阮妈只好自己把刚才学到的“冷知识”,再复述一遍。

由于阮妈一边陪姑娘报花名,一边还要操心男方迟迟未到。一不留神,嘴上就出了纰漏。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

张五可在一旁嗔怪道:错了,春季里怎么出来个六?

(赵老师作为金牌媒婆怎么能错呢?得扣钱!)

于是,她找补道: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头上擦的本是桂花油,油了裤,油了袄,油了我的花枕头。

赵老师接着唱道:夏季里开花,热的难受。

张五可问道:怎么受?

(糟糕,又错了,还得扣钱!)

赵老师唱到:受?是受。受不了,到河里打筋斗。

你说难受不难受?啊受!

在这段唱词中,最难受的其实还是贾俊英。因为他来的晚,人品也受到了质疑。阮妈灵机一动,指桑骂槐,借花泄愤,她和张五可你一言我一语,进行了一段极为经典的吐槽:

张五可:他拿着兰花当野草,他拿着黄瓜当香蕉! 阮妈:他拿着琉璃当玛瑙,他拿着煤球当元宵! 张五可:我看他坐井观天他的见识小 阮妈:我看他桌子底下放风筝 出手就不高

这一段唱词,调侃幽默,亦庄亦谐,还具备了“RAPO”的喜剧效果。

当年“巩总监”如果能把这一段唱词“包装”出来,绝对赚的盆满钵满。

四、拍电影

到了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和香港电影公司决定合拍一部戏曲电影,《花为媒》就被提上了拍摄日程。

戏曲电影其实并不好拍,戏曲注重写意,镜头注重写实。把写意的布景换成实景,再大面积使用戏曲功法,就会出现脱节的感觉。也就是:“张不开嘴,跟不上溜。”

拍的好,玛丽蒙泰斯便成“玛丽姬丝”。

拍的不好,波姬小丝秒变“麻辣鸡丝”。

令人意外的是:如果说民国版的改编赋予了《花为媒》新的生命,那么电影版则将其上升到了精品剧目的高度。

影版《花为媒》的编辑吴祖光先生,在舞台本的基础上,按照电影拍摄要求进行了压缩,保留了进化,去掉了冗余的过场戏。无论是新增加的唱词,还是改动后的台词,都带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导演方荧对电影中处理,可谓独具匠心。《花为媒》是双女主设置,那就要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美女形象。

第一场戏,李月娥出场后就坐姿纱帐后面绣罗帕,后来李月娥每次出场都要用纱帐进行遮挡。

到了张五可出场,导演安排了两面镜子,镜头一转,既可以在小镜子中看到张五可的脸,也可以在大镜子前看到新凤霞的曼妙风姿。

如此拍法,电影与戏曲相得益彰,异彩非常。

女主张五可的扮演者为新凤霞,李月娥由李忆兰扮演,赵丽蓉扮演的就是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阮妈。有意思的是,赵丽蓉其实比新凤霞还要小一岁。

那么,赵丽蓉老师演的怎么样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赵丽蓉是一个多面手演员》一文中写道:丽蓉演得朴实、风趣而不庸俗。

《花为媒》“花园”一场中的“报花名”是新凤霞、赵丽蓉两位艺术家共同完成的。当新凤霞饰演的张五可唱出:“出水的荷花亭亭玉立在晚风前”的时候,新凤霞打开绒扇做了一个三百六十度转身,随即绒扇掠过脸颊半含半露,刚出水的荷花“粉面含羞”的状态就表现出来了。

当轮到赵丽蓉饰演的阮妈报花名的时候,“头上顶着荷花,花底下生藕”这一句时,赵丽蓉右手旋出手绢,左手用烟袋杆一顶,手绢打着旋儿落在烟袋上,仿佛荷叶凋零一般,正所谓叶凋而藕生,这两个连续的动作把荷花从夏季到秋季的生长过程都表现出来了。

电影评剧《花为媒》一经上映就获得广大戏迷、影迷的好评。这出戏也成了新凤霞的代表曲目。2008年,《花为媒》被拍成了7集戏曲典史连续剧。其中的《报花名》、《洞房赞》等经典唱段在戏曲界广为流传。直到今天,这出戏依然在评剧舞台上传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