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抗战老兵李宏毅时隔26年回到家乡四川省南充市西充,村子里万人空巷迎接他。

李宏毅站在故土上忍不住泪流满面,当年日寇猖獗,占我故土,毁我山河,854名西充好男儿与李宏毅一起壮士出川。

抗战结束,854名西充好男儿全都壮烈牺牲,以身殉国,仅有李宏毅一人生还,百战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来征战几人回

1917年,李宏毅出生在四川西充县占山乡,家里经济条件不错,读私塾,上小学,毕业于西充县立高等小学,属于识字之人,家中生活不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宏毅到县城赶集,看到“西充抗敌后援会”的抗日宣传动员,李宏毅热血沸腾,毅然报名参军,而此时他的女儿才一岁,且妻子又有了身孕。

入伍当日,妻子泪如雨下,最终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要写信回来啊!”

1937年10月1日,西充县集中了856名抗日义勇壮士,编为8个连队,从南充步行至合川,再乘船顺江而下到达重庆,补充到川军43军26师。

这856名西充壮士中有一人因身体原因被退回,其余855人开赴江西景德镇石门街训练,随后浩浩荡荡走向抗日战场。

李宏毅参加的第一战是湖口保卫战。

湖口战略位置重要,扼守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口,素有“江湖锁钥”之称,湖口若失,则九江不守,南昌难保。

太平天国时期湘军和太平军就多次在此鏖战,几易其手。

1938年日军对国民政府发动全面进攻,进军湖口。由于日军进展神速,顷刻间国军兵力捉襟见肘,仓促之间只能以川军26师驻守此处。

川军26师主要由新兵编成,战斗力有限且武器劣质,重机枪全无,轻机枪仅及其他部队正常装备的一半。

无奈之下,国军在江面上大量布雷延缓日军,希望有时间抽调主力部队回援。

然而日军步伐过于迅速,川军26师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九死一生。

7月4日两军遭遇,战斗打响,李宏毅作为机枪班战士坚守第一线阵地。

机枪是日军重点照顾对象,开战不久,机枪班班长牺牲,群龙无首之际,李宏毅站了出来,抓起轻机枪,带领新兵顽强抵抗,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

川军奋力苦战,但日本波田支队有海军和空军支援,对川军立体攻击,不仅海空炮兵配合,还丧心病狂地使用了毒气。

激战至中午,川军前方阵地被日军撕开口子,危急之际,李宏毅初生牛犊不怕虎,抓起大刀,跳出战壕与鬼子打白刃战。

川军士兵受到鼓舞,发起全体冲锋,悍不畏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宏毅被日军步枪子弹击穿肩膀,鲜血如注,拒绝送医救治。

轻伤不下火线,李宏毅只是让卫生员止血后上了点红药水,抓起大刀继续与鬼子交战,硬是将日军全部赶下阵地。

湖口防守战打了3天3夜,川军26师牺牲了3位团长,官兵伤亡5000余人;

日军波田支队伤亡约1500人。

川军人员虽然损失惨重,但已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术,后方完成转移后,川军奉命撤离阵地,湖口失守。

战后,李宏毅因作战勇猛,成了机枪连的代理排长。

西充锤子兵

1939年,随着日军侵华占领的地方越来越多,兵力严重分散,转进攻为固守。

敌我双方在局部战场攻守角色开始转换。

当年4月,国军在正面战场发动了大反攻。

这是国军的首次大反击,蒋介石非常重视,为了防止高级将领远离前线殆误战机,蒋介石特令各集团军总司令均须亲赴前线督战。

负责反攻日军驻守兵力空虚的南昌城的是国军上官云相的第32集团军,国军兵分三路攻击,相继克复机场、车站。

但在进攻城防工事时,国军缺乏重武器,而日军地面部队配合飞机,空陆打击,对国军狂轰滥炸,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久攻不下。

僵持不下之际,国军的情报部门传来有日军部队回援南昌的消息,正在向这边移动。

国军29军军长陈安保心急如火,对川军第26师团长王克浚说:“我们手里还有多少西充锤子兵,全部召集过来,组成敢死队,给老子顶起!”

王克浚领命,转身出去,大喊:“李宏毅,把西充锤子军给我拉出来,让小鬼子知道我们的厉害。”

重机枪连排长李宏毅心中暗叫了声“锤子”,随后带着西充兵组成敢死队,腰捆手榴弹,手提步枪和大刀,喝过断头酒,高吼着“锤子”、“先人板板”,冒死冲锋,奋不顾身撕开日军防线。

这已经不是李宏毅第一次带领敢死队冲锋了。

此时的西充士兵已经从湖口保卫战的稚嫩蜕变为天下精兵,他们英勇善战,在战场上敢打硬仗敢玩命,这些士兵口头禅是“怕锤子”,因此李宏毅等西充战士被兄弟部队誉为“打不死的锤子兵”。

每次部队遇到久攻不下、久战不决的时候,团长王克浚都会以西充兵为敢死队进行冲锋。

最终,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日军被逐出工事,压缩到南昌城城南和南郊10公里区域内。

然而由于国军第1集团军与第74军未能完成切断南浔铁路的任务,增援的日军第116师团完成了与南昌日军的汇合,即而转入反攻。一时之间,攻守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尽快夺回阵地,日军投入了轻坦克中队。

中国军队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日军依托两辆94式坦克,以横冲直撞之势,势不可挡,很快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铁丝网和堑壕阵地,猖獗一时。

西充敢死队员怀抱集束手榴弹,躺在战壕里面,待日军坦克越过头顶上,突然跳起,塞入坦克履带。

巨大的爆炸声中,坦克履带被炸开,车体腾空两米后落下,日军下了一跳,还认为是压到反坦克地雷。

日军坦克一哑火,中国士兵纷纷呐喊着扑向另一辆日军坦克和随行的日军步兵,惊魂未定的随行日本步兵猝不及防,溃不成军。

眼看日军步兵就要被全歼,被击毁的日军94式坦克上,炮塔和机枪射口突然喷出火焰,重新开火。

原来是没有被震死,只是被震晕的日本战车兵清醒过来了,他猛烈向冲锋的中国军队进行射击,国军被火力压制后,溃逃的日军步兵乘机逃回阵地。

为了拔掉这个突然冒出的拦路虎,枪林弹雨中,李宏毅辗转腾挪,利用日军坦克的射击死角,摸到坦克下,用泥土遮挡住坦克的观察孔。

其他战士围过来,大家架起木材,浇上汽油,现场烧烤坦克……日军坦克兵无法忍受炙热,打开车门投降。

李宏毅没有接受日军坦克兵的投降,将其全部打死在坦克车里,因为这一战,担任突袭敌坦克的13名西充敢死队员,全部阵亡。

随后,日军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再次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随后利用飞机和优势炮火的掩护,疯狂反攻。

中国军队伤亡惨重,阵地逐渐缩小。

日军乘势分兵对中国军队前方指挥部所在的姚庄发起反冲锋和反包围。

危急关头,军长陈安宝、师长刘雨卿不得不亲自带领预备队参战,争取杀出一条血路,带领部队冲出包围圈。

师长刘雨卿所率预备队全部拼光,自己也身负重伤被抬下。军长陈安宝亲自上前线督战,身中数弹,一条腿被炸断,壮烈殉国,终年49岁。

姚庄失守,镇守该处国军全军覆没。

第32集团军司令上官云相得知陈安宝殉国后,悲痛万分,严令前线部队抢回军长尸体。

此时国军身处劣势,而失陷的姚庄更是深处敌军重围中,接到军令后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无人敢应声。

李宏毅怒从心起,一把抓下帽子扔在地上,大呼一声“怕锤子,跟我去报仇!”端起刺刀就冲向日军阵地。

重机枪连的士兵受李宏毅感染,纷纷大吼一声“怕锤子”,端着步枪跟着冲杀了上去。

其他川军战士深受鼓舞,纷纷上刺刀,几乎是全军冲锋。

狭路相逢勇者胜,刚刚经历了恶仗的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已经是被压着打的国军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发动冲锋,慌乱中刚一接触就被刺死了30多人。

日军瞬间溃不成军,李宏毅和战友们夺回了姚庄阵地,找回了军长陈安保的尸体。

在日军懵怔中,29军有序撤出战斗,撤离南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安保军长战死后,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褒扬,追晋为陆军上将,他的灵柩返乡,沿途群众自发祭拜。

此战,西充士兵共牺牲300多人。

在全师的表彰会上,受到表彰的22人中西充籍官兵就有11人,占了一半。

川人从未负国

战后,李宏毅因作战勇猛被安排进入黄埔军校三分校军官班八期学习,毕业返回部队后升任营长。

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南亚和中国战场已呈颓势。

为了扭转劣势,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年6月10日,日军第13军内田孝行的第70师团2万余人,配备空军,从金华沿铁路进犯衢州,龙衢。

此处属于国军第三战区,辖区内有7个军的兵力,远胜日军,长官部决定:诱敌深入,用部分兵力死守衢州城,吸引敌人主力,其他部队在外围策应、合围,中间开花将来犯日军一举歼灭。

李宏毅的作战任务是率领一个加强营进攻浙江分水县城,此处是日军撤退的一条路径,堵住这里才能完成对日军的合围,关门打狗。

李宏毅率领部队迂回,从后方插入县城与日寇展开激烈巷战,双方逐巷逐屋地争夺,短兵相接,异常激烈和血腥。

战斗中,李宏毅身先士卒,身负重伤,全身是血昏死过去,战斗结束,战士打扫战场搬运他的尸体时,发现他还有微弱呼吸,急忙抬上担架,紧急包扎后送后方治疗。

最终,龙衢战役,中日打成胶着状态,日军未能完成既定任务,此后直至日本投降,再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

而855名西充出川抗战勇士在龙衢战役中几乎全部战死,只剩重伤的李宏毅。

抗战胜利后,李宏毅对国民党政权的腐朽大失所望,秘密投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李宏毅回到国民党军队潜伏,利用自己的职位和人脉,多次营救国统区的中共地下党员。

一名叫陈美珍的女共产党员被抓后,李宏毅让她装傻充愣,为地下党人打通关系赢得时间,设法将她转移出华东地区。

最大的一次营救是在汤恩伯撤离上海、逃往台湾的时候。

汤恩伯密令时任国军警卫营长的李宏毅:“立刻将关押在地窖里的几十名共产党员集体枪决。”

李宏毅以各个借口把相关知情人员调离岗位,瞒天过海。将这些共产党员全部转移,无一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宏毅后来随国民党败军到了海南,他说服了对去台湾非常犹豫的军长,成功“策反”,两人将部队拉回四川邛崃,胜利回归。

2005年抗战老兵李宏毅辞世,享年88岁。

火化后,李宏毅的骨灰中留下不少焦黑的弹片。

八年抗战,350万川军出川抗战,其中64万人伤亡。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此外,四川还提供了抗战期间全中国近三分之一的财政粮赋……川人从未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