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约1200字 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香的饽饽

文/李冰(山东济宁)

我从不妄弃一点白面,每当冬天到,暖气来,就开始蒸饽饽。这可是我浑身上下里里外外,唯一能说明老家是胶东莱西的凭证。

老爸当年转业来到济宁,我们就成了老家放飞到鲁西南的风筝,老爸在,风筝在。老爸故去,老家就成了电话那头的故乡。

到我们这一代,没有了家乡话,少了家乡习俗,只有家乡不多的与当地一些不同的风俗还能记住。蒸饽饽算是一个吧,同样的面食,济宁的馒头与老家的饽饽不一样。我以为,济宁的馒头实用,老家的饽饽是艺术。

我蒸饽饽,一是日常食用;二是喜欢制作的过程;三是回味故乡的甜蜜。

奶奶家在胶东,馒头叫饽饽。胶东大饽饽很出名的,很有地方特色。有如意、元宝、圣吉、大桃、葫芦、枣饽饽等等,很多花样,好看又好吃。过年蒸馒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待。

对了,有老人的家里每次蒸饽饽,锅中还要有一个“看锅佬”。看锅佬就是捏一个有头有脸的面坯,和饽饽一起蒸,蒸完不能吃。小的时候,老人们说是它是坐在锅里的看守,看住饽饽蒸发,看住饽饽别被盗走。

现在让“看锅佬”看着顶着红枣的大饽饽们,使劲发。寓意“早发(财)”,生活事业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我是只有过年才塞上红枣,枣饽饽一蒸,年味儿就来啦!平素都是不放的。

现在我也做了小小的改革,用牛奶和面。蒸出的馒头又白又喧软,还有淡淡的奶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阳光明亮,早上,老妈吃饱喝足陪着我坐在沙发上。手痒,那就蒸几个饽饽吧。此时,打开电脑,再次调出《舌尖上的中国》,熟悉的舒缓的音乐响起,电视里红红火火的画面纷至沓来:点着红点的年糕,慢慢绽放的菊花茶,咕嘟咕嘟熬煮的浓汤,满面笑容的人们。沙发上坐着眯眼轻轻打着酣的母亲,这都是伴着我制作饽饽最好的节目和时光!

做彩色的饽饽好看简单,视觉上开胃。先清洗、削皮、切块、做锅、上屉,蒸南瓜、紫薯。接着热牛奶,温化白糖。同时准备三只不锈钢盆,放入适量白面粉,酵母。

和面。按照颜色先浅再深的顺序,先揉牛奶白面团。一点点加入温热的牛奶,一下下由中间向四圈揉搓面粉,面粉成絮组团。在成团的过程中,注意三光:面光,盆光,手光。还要注意速度,让面团保持温和。同样的操作,再捏碎蒸熟凉温的南瓜,加白面粉和出均匀的黄面团。最后碾碎紫薯加白面粉和出紫面团。盆口分别罩上干净的塑料袋,放在光线充足的飘窗台上,或放进封地暖管道的橱里,暖暖的。表面光滑的面团们在内壁澄光的盆里或沐浴着阳光,或被温暖拥抱,等待孕育苏醒。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品着,等待。很快面团蓬发。一股浓浓的面香味扑面而来。面团发至两倍大,逐一揉入白面粉,继续醒发。

喝茶,客厅的温暖里不仅有了茉莉花的甜香,也有了面团的麦香。

二次醒发的面团也两倍大了。三色面最好做些开花饽饽。开花饽饽的名字源于它的外形,下了蒸锅的成品外形成花苞初开状,我们老家寓意它生活如花一样美的好彩头,故称为开花饽饽。

先取白面团,经过两次发酵的面不仅麦香四溢,也有了韧性,搓成条状,掐剂,揉团,用刀在其顶部划出十字型,因色白暄软,又名白银如意。再取各色面,或者白面包紫薯团,刀划开十字,外白内红,取名紫气冲云。或白面包南瓜团,刀下外白内黄,又名白银包金。它们排在帘盖上,顶花四瓣,自然俏丽。饽饽也可以很浪漫呦!

揪剂、擀压、叠垒,它们变成了紫色玫瑰花,金色玫瑰花,鲜艳美观的花儿开在客厅厨房,美得很。饽饽也可以很可爱呦!

当上主妇数十年,发现大脑有多么不安分,饽饽们就有多么新奇帅。制作吸睛的饽饽让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当然,我爱我家,让家里的餐桌时不时地耀眼一下,也是我的秘密武器。

坐锅,烧水,摆上面坯。不一会儿,当厨房蒸汽弥漫时,饽饽们在锅里尽情地伸腰,做最后的定妆。水汽继续洇溢出来,房间里暖意融融,饽饽的香气早已流淌得到处都是。深深地吸一口,再吸一口,恨不得把所有的香气都吸到肺腑里,让五脏六腑都美美地香一香。

电视上的厨工匠人也伴着炉火、蒸汽,上了一道道开胃大菜。这边的传出来的主持人的口吻更加甜美,人们在美食的诱惑里肝脑涂地做俘虏啦。

时间到,揭锅,老妈也刚刚好睡醒了。拿一个热热的饽饽,掰下一块,细腻柔软蓬松!放进嘴里,香甜筋道耐嚼 !

捏制小动物造型的饽饽是我玩性大发的产物。年临近时,要是有空,我要再做些刺猬、兔子、青蛙、猪头、小鸡、小鸟、扇贝、圣虫……这些小玩意会增添福乐的气氛,图个吉利,讨个喜庆。慰人,慰眼,慰心。

香香的饽饽不仅可以果腹饱食,还能做远眺故土的传承,更能体现故乡未曾远离,岂不美哉!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父亲母亲》第二册

【关于版权:本平台致力于弘扬传统孝道、礼赞天下爹娘、守护公德良俗。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欢迎投稿。联系信箱:7245289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