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逃跑那年是1900年,也就是庚子年,也称为庚子事变。

那么庚子事变对整个大清有什么影响呢?

提一个侧面的例子吧,孙中山在庚子年前起过事,比如广州起义,虽然阵势很大,后来还被迫逃亡海外,但那个时候舆论都觉得他是乱臣贼子,给国家添乱。

可是庚子事变之后,孙中山又在惠州起事,据孙中山讲,整个社会风气发生巨大改变,都为之可惜,国外筹款也变得容易很多。

那么庚子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900年1月24日,也是庚子年的新年,紫禁城比今天还要卷,天还没亮就上朝讨论要不要废掉皇帝的事。

慈禧给的理由很充分,当初同治没有儿子,所以要立光绪帝。可是光绪不知感恩,却连同康有为等逆谋,打算把她给做掉。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朝堂之上顿时哑口无言。

最先打破沉默的是大学士徐桐。徐桐来头不小,年过八十,侍奉过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皇帝,也是紫禁城内唯一坐轿子上朝的老臣。

人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位老兄能够历经四朝屹立不倒,凭借的就是一个字——混。这个评价不是我给的,而是共识,后被封为“混德公”。

能在四朝混到风生水起,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点满的技能树:

洞察时事,揣明圣意。

眼看慈禧铁了心的要废光绪,于是徐桐添油加醋把康有为、梁启超等这些年的恶行,悉数抖落出来。

慈禧看气氛烘托差不多了,于是就打算让端郡王的长子继承大统。之所以选择这位端郡王,除了他有个儿子以外,无非就是看重他整日里提笼、架鸟、听京戏这种不谙世事的态度。

大过年的还要加班,按道理说走个流程大家点头同意一下就完了。可是这时候却跳出来孙家鼐(nài),他给出两条无法反驳的理由,第一、祖宗章法。清朝废皇帝不知道捅了多少娄子,康熙两废太子,搞出了九子夺嫡,一群皇阿哥在《步步惊心》里杀疯了。

不过这理由马上就被慈禧一句话给聊死了:

这是我们满人的事,关你汉人什么事?

可是另外一个理由,慈禧不得不考虑,那就是地方大员。

清朝在经历太平天国之后,统治能力大为削弱,地方上的声音非常大。比如两江总督刘坤一直接怼过来一句话:伏愿我皇太后、皇上慈孝相孚。

翻译过来就是,母慈子孝,为天下做表率,不要互相撕了。另外又补上一句: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这种不要脸的事,连外国人都看不下去了。

后来慈禧还让刘坤一回朝廷细聊,刘坤一不傻,说自己痔疮犯了,就这么给搪塞过去了。

中外之口难防,一群朝臣似乎抓住了救命稻草,之后就不断假借洋人之口,制造舆论攻势,希望能打消慈禧废光绪的念头。

最先搞事的就是荣禄,先是搞出一出给光绪帝看病的好戏。在慈禧软禁光绪皇帝之后,就不断对外宣称光绪皇帝病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慈禧的借口,都跟着演戏。可是荣禄却装傻充愣,假借英国公使的名义来给光绪看病。英国人本着实诚的精神,认真对外还公布了光绪的病情,两个字:没病。现在这份报告还存在博物馆里。

这一下把慈禧的脸打得啪啪响。

英国真想趟这摊子浑水吗?

英国人当时正在和荷兰人的后裔争夺非洲利益,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布尔战争。布尔不到10万人口,却让英国先后投入40多万兵力,消耗了3年多,最后还打输了。

所以英国人在自家烂摊子都没有收拾干净的时候,哪有闲工夫管你们满清的“宫斗戏”。之所以给慈禧造成列强干涉内政的错觉,还是荣禄这批懂洋务大臣搞得鬼。

慈禧重新掌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于是任用了大量的满人亲信。比如那个被提携起来的端亲王,除了提笼玩鸟,真的一无是处。在册封自己儿子的时候,想着让外国公使来朝贺,结果一个外国公使都没有来。

按道理说,洋人没来,可以过去问下原因,可端郡王却死要面子,躲在家里瞎猜。

这一瞎猜不要紧,什么离谱的事情都有了。荣禄把英国报纸上的一篇社论转给了慈禧,在这篇社论当中外国人要求:

一、清廷的钱粮以后要归外国人管理;二、英国人还要派兵保护慈禧;三、各国派人参与清廷的决策。

这就好比写公众号的陆克文,本来是博眼球的流量文,却被以色列当局当真了。

据史料记载,这篇社论确实把慈禧吓得不轻,赶紧召集群臣,原话大意是:“你们诸大臣都听见了。我为的是江山社稷,如果和洋人开仗,万一开仗之后,社稷仍不保,你们今天都在这里,要知道我的苦心,知道不是我一人送的天下。”(临死都不忘甩锅)。

于是2天后,朝廷向各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24小时内离开北京。德国公使想着这事太离谱了,于是前往总理衙门交涉,结果路上被枪打死了,这一下真乱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儿戏,想啥就来啥。

于是,破天荒向十一个国家同时宣战。

慈禧哪里来的勇气呢?肯定不是梁静茹给的,来自义和团。

当时流行三角博弈论,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朝廷。既然洋人收拾不了,我可以利用百姓收拾洋人呀!慈禧还真让手底下一群草包去研究可行性,带回来的结果是:可以利用。

这群草包还绘声绘色描绘义和团如何神功护体,刀枪不入。

刀枪不入的把戏,慈禧肯定是不信的。给她勇气的是甘肃提督董福祥,董福祥收拾义和团还行,但是让他打洋人,跑的比谁都快。历史记载:一触即溃。

所以慈禧逃得很匆忙,没想着董福祥这么不经打,一天都没有坚持住。

逃跑那天,宫里的太监向慈禧汇报,有子弹落到宫里,于是慈禧赶紧派人找到光绪,然后带上妃子,换上普通人衣服,从故宫后门一溜小跑,逃了。

不得不说慈禧的这次潜逃很成功,所有的王公大臣都没有得到消息,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才发现主子没了,于是赶紧回家收拾一下,追赶太后。

混德公徐桐却不想跑了,他等来了“忠君报国”好机会,在家自杀了。

慈禧西逃之后,先是来到山西,后来又逃到西安。

陕甘总督把自己的衙门改成了宫殿,宫里有侍卫近300人,另外太后和皇帝所需要的仪仗。并且军机处朝房、六部九卿朝房、侍卫处等应有尽有。整个朝廷在西安又重新开张。

之后所有的贡品不再运到北京,而是改道至西安,西安的宫殿虽小,但是规模却不差,伺候太后吃饭就需要100多号人,每顿饭菜都需要一两百道,每天花费几百两白银。

慈禧的生活看上去没有大的改变,但是纸糊的朝廷却被百姓们看在眼里。

后来慈禧不得不请出了退居二线的李鸿章和洋人和谈,李鸿章晚年曾总结过自己: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之前我认为人变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长达10年、20年时间里,慢慢衰老,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人的衰老就在某1年,或者某几天。

当百姓们看清纸糊的朝廷之后,想象共同体也就不复存在了。国家的早期可能需要武力来实现,可是想要让整个国家能够可持续稳定运营下去,只能依赖想象的共同体。一旦失去这种共同的想象、共同的期望,大清也就不复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